二、燃氣輪機

以連續流動的氣體為工質帶動葉輪高速旋轉,將燃料的能量轉變為有用功的內燃式動力機械,是一種旋轉葉輪式熱力發動機。

中國在南宋高宗年間(1131~1162年)已有走馬燈的記載,它是渦輪機(透平)的雛形。15世紀末,意大利人列奧納多·達芬奇設計出煙氣轉動裝置,其原理與走馬燈相同。至17世紀中葉,透平原理在歐洲得到了較多應用。

1791年,英國人巴伯首次描述了燃氣輪機的工作過程。1872年,德國人施托爾策設計了一台燃氣輪機,並於1900~1904年進行了試驗,但因始終未能脫開起動機獨立運行而失敗。1905年,法國人勒梅爾和阿芒戈製成第一台能輸出功的燃氣輪機,但效率太低,僅3%~4%,因而未獲得實用。

1920年,德國人霍爾茨瓦特製成第一台實用的燃氣輪機,其效率為13%、功率為370千瓦,按等容加熱循環工作,但因等容加熱循環以斷續爆燃的方式加熱,存在許多重大缺點而被人們放棄。

隨著空氣動力學的發展,人們掌握了壓氣機葉片中氣體擴壓流動的特點,解決了設計高效率軸流式壓氣機的問題,因而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出現了效率達85%的軸流式壓氣機。與此同時,透平效率也有了提高。在高溫材料方麵,出現了能承受600℃以上高溫的鉻鎳合金鋼等耐熱鋼,因而能采用較高的燃氣初溫。等壓加熱循環的燃氣輪機終於得到成功的應用。

1939年,在瑞士製成了4兆瓦發電用燃氣輪機,效率達18%。同年,在德國製造的噴氣式飛機試飛成功,它是以推力為4900牛的He-S3B渦輪噴氣發動機(一種航空發動機)作動力的。從此,燃氣輪機進入了實用階段,並開始迅速發展。

隨著高溫材料的不斷進展,以及透平采用冷卻葉片並不斷提高冷卻效果,燃氣初溫逐步提高,使燃氣輪機效率不斷提高。單機功率也不斷增大,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出現了數種100兆瓦級的燃氣輪機,最高能達到130兆瓦。

與此同時,燃氣輪機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1941年,瑞士製造的第一輛燃氣輪機機車(1.64兆瓦)通過了交貨試驗。1947年,英國製造的第一艘裝備燃氣輪機的艦艇下水,它以1.86兆瓦的燃氣輪機作加力動力。1950年,英國製成第一輛燃氣輪機汽車(75千瓦)。此後,燃氣輪機在更多的部門中獲得應用。

在燃氣輪機獲得廣泛應用的同時,還出現了燃氣輪機與其他熱機相結合的複合裝置。最早出現的是與活塞式內燃機相結合的裝置。20世紀50~60年代出現以自由活塞發氣機與燃氣輪機組成的自由活塞-燃氣輪機裝置,但由於笨重和係統較複雜,到20世紀70年代就停止了生產。此外,還發展了柴油機-燃氣輪機複合裝置。燃氣-蒸汽聯合循環裝置能有效地利用燃氣輪機高溫排氣的熱量,提高熱能的利用率,至20世紀70年代末,這類裝置的效率最高的已達46%。另有一類利用燃氣輪機排氣熱量供熱(或蒸汽)的全能量係統,可有效地節約能源,已用於多種工業生產中。

利用工廠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壓力氣體在透平中膨脹作功,以帶動生產過程所需的壓氣機供氣的裝置,稱為能量回收裝置,這種裝置與廢氣渦輪增壓器類似。1936年,瑞士製成第一台能量回收裝置,用於催化裂化煉油廠中。

三、蒸汽機

將蒸汽的能量轉換為機械功的往複式動力機械。蒸汽機的出現曾引起了18世紀的工業革命。直到20世紀初,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動機,後來才逐漸讓位於內燃機和汽輪機等。

16世紀末到17世紀後期,英國的采礦業,特別是煤礦,已發展到相當的規模,單靠人力、畜力已難以滿足排除礦井地下水的要求,而現場又有豐富而廉價的煤作為燃料。現實的需要促使許多人,如英國的帕潘、薩弗裏、紐科門等致力於“以火力提水”的探索和試驗。薩弗裏製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實用的蒸汽提水機,在1698年取得標名為“礦工之友”的英國專利。他將一個蛋形容器先充滿蒸汽,然後關閉進汽閥,在容器外噴淋冷水使容器內蒸汽冷凝而形成真空。打開進水閥,礦井底的水受大氣壓力作用經進水管吸入容器中;關閉進水閥,重開進汽閥,靠蒸汽壓力將容器中的水經排水閥壓出。待容器中的水被排空而充滿蒸汽時,關閉進汽閥和排水閥,重新噴水使蒸汽冷凝。如此反複循環,用兩個蛋形容器交替工作,可連續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