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是用腳來支配球的一項球類運動。現代足球運動是世界上開展得最廣泛、影響最大的運動項目,有人稱它為“世界第一運動”。足球運動的對抗性很強,運動員在比賽中采用合乎規則的各種動作,包括奔跑、急停、轉身、倒地、跳躍、衝撞等,同對手進行激烈的爭奪。一場足球比賽用時之長、場地之大、參觀人數之多,都是其他運動項目所不及的。

中國古時候把用腳踢球叫“蹴鞠”。“蹴鞠”這項活動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出現了。《史記·蘇秦列傳》中述及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居民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的情況,其中就曾提到“蹋鞠”。“蹋”也是用腳踢的意思。

國際足聯在2004年初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蹴鞠”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足球活動。《戰國策》和《史記》是最早記錄蹴鞠的文獻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流行蹴鞠活動,後者則記載,蹴鞠是當時訓練士兵、考察兵將體格的方式(“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

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曆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漢代蹴鞠場地及競賽圖

漢朝時期有了“鞠城”。鞠城是專供比賽蹴鞠的場地,是東西向的長方形,兩端各有6個鞠室,呈月洞形,互相對稱,場地四周有圍牆。唐代是蹴鞠活動的昌盛時期,當時有兩項重大發展,一是用灌氣的球代替了過去以毛發之物充填的球。二是用球門代替了鞠室。唐代的女子蹴鞠遊戲也很盛行,而且傳到了日本。宋代又進一步使“蹴鞠”的規則更加完善了。

蹴鞠活動經過漢代的初步流行,在唐宋時期達到高潮,甚至出現了按照場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種方式,有比賽巔球次數的“打鞠”,有場地中間掛網、類似網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參與拚搶的“躍鞠”,還有了設立球門的比賽,這種方式每隊有一定人數和固定位置,規定隊員隻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動。

宋代蹴鞠圖

南宋《武林舊事》曾列出了“築球三十二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這恐怕是曆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發名單”了。

宋朝時期,踢球的藝人們組織了自己的團體,稱為“圓社”,專門推廣蹴鞠活動和比賽。北宋時期的高俅就出身於圓社,王明清的《揮塵後錄》記載,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元《宋太祖蹴鞠圖》

宋人劉邠的《中山詩話》則記載了另一個因踢球而揚名的人,秀才柳三複球技出眾,他知道宰相丁謂喜歡踢球,為了升官,他天天等候在宰相府球場的圍牆外,有一天終於等到球飛出了牆外,柳三複撿起球以還球為名進了相府,在拜見丁謂時,他把球拋在空中,一麵跪拜,一麵用頭、肩膀、後背等部位巔球,球一直未落地,丁謂見此大悅,給了柳三複一個官職。

自春秋時期到元明時代,蹴鞠經曆了由發展到高潮的過程,但到了清代,這項古老的活動卻走入了衰落。

1863年,現代足球運動於英國誕生,揭開了足球發展的又一曆史篇章。

早在古希臘就有一種類似今天的手球的遊戲。以後,羅馬人在此基礎上又有所發展。隨著羅馬人征服歐洲的數百年間,這項運動便得以在英倫三島廣為流傳。那時已有羅馬人為一方,不列顛土居民為一方所進行的比賽。據說那時使用的球是戰俘的頭顱。以後改用牲畜的膀胱充氣做成球。這種球有一定的彈性,可拍,可踢,時常是許多人一擁而上朝某個目標踢去。當時,比賽的動作粗野,時有參加者受重傷,故被禁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足球運動卻愈加普遍,英倫各地有各種各樣的規則。盡管已成為事實,但幾代英國國王仍然禁止踢球,怕年青人不專心致誌地練習武功而受到外來異邦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