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地形與地貌(1)(1 / 2)

地形基本特征

亞歐兩洲雖然結為同一大陸,但是在地形上它們各有自己的特點,而且差異甚大。

歐洲的地形以平原麵積廣大為特征,這與山地和高原占優勢的亞洲形成鮮明對比。歐洲的平原西起大西洋畔,東迄烏拉爾山,北自北冰洋沿岸,南抵黑海之濱,綿延數千裏,從不間斷,形成一個統一的歐洲大平原。平原麵積所占比重之大,在世界各大洲中首屈一指。

與此相聯係,歐洲山地所占麵積甚小,高山更少。這裏既沒有像青藏高原那樣的大高原,更沒有像喜馬拉雅那樣的大山脈。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勃朗峰高僅4807米,遠遜於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

這樣,就使歐洲成了世界上地勢最低的大洲之一,它的平均高度隻有300米,還不及亞洲平均高度的1/3。

從各種地形的地域分布看,歐洲可以以波羅的海東岸至黑海西岸一線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歐洲以平原占絕對優勢,地形比較單一,西部歐洲則山地和平原交錯分布,地形比較複雜。

第四紀冰川作用對歐洲地形的影響很大。當時歐洲存在著兩個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一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大陸冰川中心,另一個是阿爾卑斯山脈的山地冰川中心。由於大陸冰川的作用,歐洲的北半部遍布冰川地貌,南半部的許多山地中,冰川地貌的分布也相當廣泛。所以,冰川地貌廣布也是歐洲地形的一個特點。

地形的地質構造基礎

現代歐洲的地表形態是在長期的地質發展過程中,由於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矛盾鬥爭、發育演變的結果。因此,要了解現代地形的特點,就必須了解它的地質構造基礎。歐洲的地質構造可以分為前寒武紀陸台構造,加裏東褶皺構造,海西褶皺構造和阿爾卑斯褶皺構造四個單元。

一、前寒武紀陸台構造

東歐和北歐的絕大部分地區以及中歐平原東部,在地質構造上屬前寒武紀古陸台。這是歐洲最古老的部分,素有“原始歐羅巴”之稱。歐洲陸台的大部分位於東歐,因此通常稱為東歐陸台。東歐陸台主要由太古代和元古代的結晶岩構成,其中有些岩石的年代相當古老,例如科拉半島塊體、第聶伯塊體等至少已有30億年的曆史。

太古代是構造運動很活躍的時期,在現今東歐陸台範圍內,構造運動和岩漿活動相當強烈。經過一係列的褶皺運動以後,在太古代晚期,這裏形成了一個“原始古陸台”。早元古代初期,這個古陸台被許多斷裂帶所分割,隨後,這些斷裂帶演變為地槽,在冒地槽中堆積了厚度超過5000米的各種岩層,優地槽中的堆積物厚度更大。經過2.4×109~2.3×109年前的卡累利運動和1.9×109~1.8×109年前(一直延續到1.6×109年前)的斯維科芬運動以後,東歐陸台的基底才最終形成。

在元古代末,由於貝加爾褶皺運動的結果,東歐古陸台的範圍進一步擴大。

由於東歐陸台形成的年代久遠,加以幾經滄桑,不僅當年的山脈不複存在,而且其褶皺基底大部分已深埋地下。隻有它的西北部,前寒武紀的基底仍暴露在地表,或掩埋在薄層的第四紀沉積物下麵,形成地盾結構,稱波羅的地盾(或稱芬諾斯堪的亞地盾)。其餘地區在古結晶岩基底上覆蓋著古生代以來各個時期的沉積層,形成地台結構,通常稱俄羅斯地台(也稱東歐地台),地台基底上的沉積岩層一般呈水平狀,但是由於受後期地殼運動的影響,有些地區的岩層也發生變形。

俄羅斯地台基底埋藏的深度各地不一,往往在不大的距離內就有很大的起伏,形成一係列台背斜和台向斜。如白俄羅斯台背斜、沃羅涅什台背斜、伏爾加-烏拉爾台背斜;波羅的台向斜,莫斯科台向斜,裏海台向斜等。其中以沃羅涅什台背斜埋藏最淺,結晶岩基底距地表隻有100~200米:裏海台向斜最深,在這裏現代鑽井技術還不可能鑽到古結晶岩基底麵,據推測,這裏的前寒武紀結晶岩基底約在12~16千米的深處,最深處的沉積岩蓋層甚至厚達20千米以上。

在東歐陸台的南部,分布著烏克蘭地盾,它與波羅的地盾不同,它在中生代末和第三紀初曾發生過短期下沉,上麵覆蓋著薄層的沉積岩蓋層(主要是第三紀沉積)。僅在河穀地區能見到古結晶岩。

由於東歐陸台邊緣的結晶岩基底大多都被後期沉積岩覆蓋,而且有的地段沉積岩蓋層相當厚,很難對結晶岩基底進行直接研究,這就為確定陸台的邊界帶來了困難。例如,從前都認為中歐平原不僅在地形上與東歐平原聯為一體,而且在構造上也是俄羅斯地台的向西延續,都屬於前寒武紀陸台構造。但是近年來在中歐平原發現了不少屬於早古生代的褶皺構造,這就對古陸台的西界提出了疑問。對於這一問題,現在還沒有統一的看法,不過大多數研究者都傾向於把波羅的-波多爾構造線作為東歐陸台的西部界線,這一構造線從黑海西北岸的摩爾達維亞南部,向西北一直延伸到波羅的海南岸的波莫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