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裏東褶皺構造
歐洲加裏東褶皺構造的麵積不大,它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不列顛群島,包括挪威的大部分,瑞典中部和北部與挪威接壤的地區,愛爾蘭和威爾士的大部分,蘇格蘭和北英格蘭。還有斯匹次卑爾根群島。
加裏東褶皺構造一般呈東北-西南向。但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端即轉為向北或北北西方向,並一直延續到斯匹次卑爾根群島。
加裏東地槽開始產生於晚元古代,由於不斷拉張擴大,到寒武紀末達到最大寬度,大約達2000千米左右,這就是所謂原始大西洋,或稱約撥特斯洋。原始大西洋位於歐洲板塊與北美板塊之間,它的西北麵是北美陸台,東南麵是歐洲陸台。
奧陶紀初,加裏東地槽的兩邊產生島弧和海溝,大洋殼開始俯衝和消亡。到中奧陶世,北美板塊和歐洲板塊開始相向移動,加裏東地槽發生擠壓並產生褶皺,這是加裏東運動的序幕,在北美稱為塔康運動。在這以後,還連續發生過幾次褶皺運動,到晚誌留世、早泥盆世期間褶皺運動達到高潮,這就是加裏東運動的主幕。在這期間,除發生褶皺作用外,還伴隨著斷裂作用,岩漿活動和區域變質作用。
由於加裏東運動的結果,原始大西洋封閉了,廣闊的海洋被帶狀的山脈所取代,歐洲陸台和北美陸台就以這一新的褶皺山脈為紐帶,緊緊地連接在一起。到白堊紀末或第三紀初,由於格陵蘭開始向西移動,產生北大西洋,歐洲和北美才重新分離。
三、海西褶皺構造
歐洲的海西構造主要分布在西部,包括不列顛群島南部,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以及從法國經比利時、向東直到波蘭的西南部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摩拉維亞這一廣大地區。
歐洲西部的海西地槽幾乎與加裏東地槽產生在同一時期。不過,在加裏東地槽發育時期海西地槽的規模一直很小,仿佛是原始大西洋的一個分支。加裏東褶皺帶形成以後,一個橫貫在歐洲和北美南部的海西地槽才真正形成,這就是古特提斯洋,或稱原始古地中海。
海西地槽有一部分位於東歐陸台的破碎邊緣上,這就是在現今的歐洲海西褶皺帶中存在著許多古老地塊的原因。
在泥盆紀,海西地槽內曾經發生過幾次褶皺運動,但是規模都不大。到早石炭世末期,由於岡瓦納古陸與歐美古陸相向移動,海西地槽才開始強烈的褶皺過程,並且伴隨著花崗岩侵入活動和變質作用。海西運動的結果形成了橫跨歐美古陸南部,連接歐美古陸與岡瓦納古陸的巨大山帶。
在東歐陸台的東緣,由於烏拉爾-西伯利亞地槽的閉合,從而使東歐陸台與西伯利亞陸台連接在一起。
海西運動以後,歐洲曾多次發生海侵。歐洲西部海西褶皺帶的一些山間凹陷和向斜構造中,堆積了厚層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積,而這裏的海西褶皺基底則埋藏在這些沉積層下麵,形成新的地台結構,如倫敦盆地、巴黎盆地,以及萊茵河中遊以東的一些盆地在構造上都屬於古生代地台。
四、阿爾卑斯褶皺構造
這是歐洲最新的褶皺構造,主要形成於新生代,分布在中歐南部和南歐。西部有比利牛斯山脈和安達盧西亞山脈;中部有阿爾卑斯山脈、亞平寧山脈和狄那裏克阿爾卑斯山脈;東部有喀爾巴阡山脈和巴爾幹山脈。
阿爾卑斯新褶皺構造帶具有一些明顯不同於古生代褶皺構造帶的特點:(1)山脈的走向比老褶皺帶複雜得多。(2)在本構造帶內擁有許多在古生代或前寒武紀各次造山運動中形成的古地塊,它們有的成為山脈的核心,有的則成為各條山脈之間的中間地塊。(3)本構造帶內的各條山脈或多或少都有推覆構造,而且推覆體的運移方向十分複雜。其中以阿爾卑斯山脈的推覆構造最為典型。
在阿爾卑斯褶皺帶內,逐山脈走向的複雜性和推覆體運移方向的不一致性,給本構造帶的成因的解釋造成很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