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研究,在海西運動以後的間歇時間並不很長,在中三疊世時,就在海西構造帶的南麵產生了裂穀帶,在現今的狄那裏克阿爾卑斯山脈外側和東阿爾卑斯,以及亞洲的塞浦魯斯、土耳其和敘利亞等地,都發現了一些當時的裂穀沉積。早侏羅世期間,非洲大陸板塊與亞歐大陸板塊持續拉開。到中侏羅世,在南北兩大陸之間形成了一個廣闊的大洋,這就是特提斯洋(或稱古地中海地槽)。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時,特提斯洋兩邊大陸板塊的運動方向發生了變化,擠壓運動代替了拉張運動,因而導致地槽沉積物發生變形。由於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持續地相向移動,在白堊紀期間曾發生過幾次褶皺運動,並且最終導致特提斯洋中段完全封閉。從這時起,非洲板塊開始向歐洲板塊下麵俯衝,在板塊的邊緣及其接合處產生複雜的推覆構造。老第三紀時,古地中海地槽的北部已經形成一係列地背斜脊,它給地槽帶的複理石沉積提供了物質基礎。在晚中新世期間,阿爾卑斯前沿沉降帶的沉積物也發生褶皺。至此,阿爾卑斯新褶皺構造帶的陸殼完全形成,褶皺運動終止。從這時起,垂直運動和與此相聯係的斷裂和斷層作用成為構造運動的主要形式。所有這一切,都與由於非洲板塊作相對於亞歐板塊的運動而產生的普遍擠壓有關。
阿爾卑斯運動的機製與大西洋的產生有關。佛羅紀時,非洲與南美分離,由於大西洋中南部的洋底擴張,非洲板塊向東移動;同時,非洲板塊又進行相對於亞歐板塊的運動,因此非洲板塊一麵向東滑動,一麵又以反時針旋轉的方式向亞歐板塊靠攏;從晚白堊世開始,北美與歐洲分離,由於這時北大西洋洋底擴張的速度超過中南大西洋,因此非洲板塊相對於亞歐板塊來說,表現為向西滑動的趨勢。到始新世晚期,一方麵由於整個大西洋的擴張速度相近,一方麵由於非洲的西、南、東三麵都被洋中脊的擴張力所左右,隻有北麵的古地中海中存在著海溝俯衝帶,因此非洲板塊表現為向北移動,向亞歐板塊下麵俯衝。這一過程至今仍在繼續進行,據瑞士聯邦地形測量局的研究,非洲大陸正以每年6~11毫米的速度向亞歐大陸靠攏,由於非洲板塊的擠壓,阿爾卑斯山脈每年淨增高1~1.5毫米,而瑞士則每年從北到南大約縮3毫米。此外,南歐地區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活動也是這一過程在繼續進行的表現。
由於非洲板塊在向北運動的總方向下,還表現為向東或向西的滑動,而分布在非洲北部邊緣的各較小板塊也程度不同地伴隨著變換運動方向,這樣,就使得歐洲阿爾卑斯褶皺帶諸山脈的走向變得很複雜。
歐洲阿爾卑斯運動的影響範圍,遠不隻限於古地中海地槽帶。由於這一運動的影響,海西褶皺帶和加裏東褶皺帶的許多地區也發生諸如斷裂、垂直升降、岩漿活動等形式的構造運動,導致一些已經準平原化了的較老山地產生程度不同的回升。重新成為山地或高原。
歐洲的地形與地質構造的關係很密切。山地和高原一般位於褶皺帶,如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中歐海西塊狀山地(也簡稱為中歐塊狀山地或稱中歐海西山地)、法國中央高原,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等,褶皺帶中的山前拗陷或向斜構造則表現為平原或盆地,如波河平原、巴黎盆地等。至於陸台區,地形雖有所起伏,但起伏一般不大,都表現為平原,如東歐平原、中歐平原等。
礦物資源的分布也與地質構造有關。在前寒武紀陸台的結晶岩中,主要是金屬礦藏,其中以鐵為最重要,如波羅的地盾的基律納鐵礦,烏克蘭地盾的克裏沃羅格鐵礦、沃羅涅什台背斜的庫爾斯克磁異常區鐵礦等。此外,還有瑞典北部和芬蘭東南部的銅礦,瑞典南部的鈾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