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冰島低壓勢力很強,影響麵積也很大,而亞速爾高壓則較弱,退縮在北大西洋上,歐洲1月氣壓和風向圖影響僅限於歐洲西南一隅;這時蒙古高壓的勢力很強,其高壓舌向西伸到歐洲東南部,與亞速爾高壓相呼應,形成橫貫亞歐大陸的高壓軸。一般說來,這個高壓軸是歐洲冬季氣流的分界。高壓軸的北麵在冰島低壓的強烈影響下,等壓線呈西南西-東北東方向延伸,氣壓梯度大,盛行西風和西南風;高壓軸的南部,由於暖濕的地中海上氣壓相對較低,成為一個低壓區(通常稱為地中海低壓湖),以致風向比較複雜,大致在巴爾幹半島以西,以西風和西北風占優勢,以東則以東風和東北風為主。

夏季,氣壓形勢與冬季有很大不同。此時蒙古高壓已消失,亞洲在低壓的控製下,冰島低壓也減弱,而北大西洋上的亞速爾高壓得到了加強和發展,高壓舌伸到歐洲南部。南歐處在穩定的反氣旋控製下,以下降氣流為主;歐洲的其他地區,氣流仍以西東方向運行為主,歐洲7月氣壓和風向圖但由於夏季冰島低壓顯著減弱,西風的穩定性不如冬季,僅在60°N以南地區表現較好,經常吹西風或西北風。歐洲北部地區由於受極地高壓的影響,經常吹偏北風。

可見,歐洲低空氣壓場的分布,雖然冬夏形勢有所不同,但是南高北低的基本形勢沒有變。因此西風是大多數地區全年各季的主要風向。這就決定了來自大西洋的氣團對歐洲的氣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活動在歐洲上空的氣團有冰洋氣團(也稱北極氣團)、極地氣團(也稱溫帶氣團)和熱帶氣團三種類型,每類又可根據源地是在海洋上還是在大陸上分為海洋型或大陸型。氣團移動往往與鋒麵和氣旋活動有關,而鋒麵和氣旋的形成又是不同性質的氣團交綏的結果。冰洋氣團和極地氣團(主要是極地海洋氣團)相交綏而形成的冰洋鋒在冬季最為明顯,它對北歐的天氣和氣候有較大影響。極地氣團和熱帶氣團交綏形成極鋒,歐洲的極鋒主要由極地海洋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形成,它生成於不列顛群島附近的洋麵上,稱大西洋鋒,其位置夏季偏北,冬季偏南。極鋒是對歐洲的天氣和氣候影響最大的鋒麵。

氣旋活動是歐洲熱量和水分重新分配的重要因素。歐洲的氣旋主要來自大西洋,其運行路線大體上可分為北、中、南三條,它們是:①挪威海-斯堪的納維亞北部,②不列顛群島-波羅的海-東歐北部,③利翁灣-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黑海或波斯灣。

歐洲的氣旋活動以冬季為最盛,其活動範圍包括北自冰島南至地中海的整個歐洲;夏季,氣旋活動的範圍縮小,頻率下降。

由上述可知,歐洲對流層下部大氣環流的方向主要是由西向東,但是有時(特別是在冬季)也出現東向西流或經向環流,因而引起天氣異常。例如,以東-西環流為主的1940年1月和以北-南環流為主的1941年1月都出現過十分寒冷的嚴冬。

氣溫和降水的分布特點

一、氣溫

歐洲氣溫的分布規律,冬季與夏季有很大不同。就全洲而論,冬季,環流因素占主導地位;夏季,輻射因素起支配作用。

二、降水

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歐洲除北部和東南部外,降水普遍較多,這一降水較多區呈楔狀伸向東歐,直抵烏拉爾山脈。歐洲降水量的分布大勢明顯地反映出環流因素的作用。含有豐富水汽的大西洋氣團,隨著氣旋自西向東移動,把大量水汽帶到陸上,愈是西部降水愈多。向東,氣旋強度減弱頻率減小,降水也隨之減少。歐洲北部冰洋鋒的作用增大,由於大氣中水汽含量較少,降水量一般不大。東歐南部受亞歐大陸高壓軸的影響,氣旋頻率小,降水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