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加河諸支流中,以奧卡河和卡馬河為最重要,奧卡河發源於中俄羅斯丘陵,在高爾基城附近與伏爾加河彙合,幹流長約1480千米。河口年平均流量為1230立方米/秒,奧卡河的注入使伏爾加河的水量增加70%以上(由1710立方米/秒增為2940立方米/秒)。卡馬河是伏爾加河最大支流,發源於烏拉爾山脈西坡,幹流長2030千米,流域麵積5.21×105平方千米,約占伏爾加河流域總麵積的2/5,流域內森林茂密,河網發達,水量豐富。它在喀山以南與伏爾加河彙合,流量為3760立方米/秒,幾乎與彙合處的伏爾加河流量(3790立方米/秒)相等。與卡馬河彙合後,伏爾加河水量約增加一倍。
伏爾加河的補給來源主要是春季的融雪,因此最大流量見於春季,春季徑流在全年的比重愈往下遊愈大。例如:在雅羅斯拉夫爾為54%,在切博克薩雷為60%,在古比雪夫和卡梅申為64%。
伏爾加河冬季結冰,封凍期長達140天到100~90天。上遊封凍期較長,中下遊較短,大體上從11月末開始封凍,到第二年4月開始解凍,封凍從上遊開始,解凍從下遊開始。伏爾加河是歐洲最大的河流,河口流量達8000立方米/秒,平均每年有255立方千米的水注入裏海,占裏海流域總徑流量70%,對裏海的水平衡起關鍵性作用。
伏爾加河在蘇聯的水運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把前蘇聯中央工業區和烏拉爾工業區與伏爾加河沿岸各地及裏海聯係起來;它還可通過伏爾加-波羅的海水道與波羅的海相連、通過伏爾加-頓運河與黑海溝通。
湖泊
歐洲湖泊眾多,但分布很不均勻,主要分布在北部和阿爾卑斯地區。
一、北歐湖區
本區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科拉半島、卡累利和芬蘭四個地區,每個地區的湖泊數均以萬計,湖泊麵積約占各區總麵積的8%~12%。這裏的湖泊,大多數都位於因斷裂或斷層而形成的構造窪地中,這些構造窪地在冰期時曾受到冰川作用的改造,在冰期後灌水成湖。也有些湖泊位於純粹由冰川刨蝕作用而形成的湖盆中。
北歐的湖泊,外形多數長而彎曲,一般呈西北-東南向或南北向伸展,湖岸由古老的結晶岩構成,湖中往往大小島嶼很多,多數湖泊都與河流有聯係,它們或者位於河源,或者位於複雜的河湖係統內,起著調節河水的作用。較大的湖泊有拉多加湖、奧涅加湖、維納恩湖、維特恩湖、塞馬湖、伊曼德臘湖等。
二、東歐-中歐平原北部湖區
在東歐平原西北部和中歐平原北部分布著許多冰磧湖,其成因與武木(瓦爾代)冰期的冰川沉積有關。這裏的冰川地貌還處於幼年期,地麵起伏不平,排水不良,低地瀦水成湖。這種湖一般不深,麵積也不大,但數量甚多,往往形成特殊的湖泊景觀。如前蘇聯的瓦爾代、波蘭的馬祖裏和波莫瑞等地區均以湖泊眾多著稱。
三、阿爾卑斯山地湖區
阿爾卑斯山地是歐洲南半部湖泊分布最集中的地區。由於阿爾卑斯山地在第四紀時是歐洲最大的山地冰川活動中心,因此這裏的許多湖泊在成因上也都與冰川有關。
阿爾卑斯山的湖泊可分兩大類,一類是高山的冰鬥湖,一類是主要在山前地帶的冰磧湖。前者麵積小,數量多;後者麵積較大,如日內瓦湖、博登湖、馬喬列湖、科摩湖和加爾達湖等。這些湖的形狀一般呈長形,因為它們都是由山穀冰川的終磧堰塞而成的。由於冰川前進時的刨蝕作用,這些湖泊一般都相當深,如日內瓦湖深310米,博登湖深252米,加爾達湖深346米。分布在阿爾卑斯山前地帶的湖泊往往是河流的上源,這些湖泊對於調節河流上遊的水量和調節湖泊沿岸的氣候都起一定作用。
總之,在歐洲的湖泊中,以冰川成因的湖泊數量最多,所占麵積也最大,它們的分布範圍,除上述幾個比較集中的地區外,在不列顛群島、比利牛斯山等地也有,但數量較少。此外,歐洲還有一些其他成因的湖泊,如石灰岩地區的喀斯特漏鬥湖,沿海的潟湖,火山口的火口湖,以及河穀中的牛軛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