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複雜、多樣是亞洲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征,那麼,歐洲自然地理環境則以比較單一和具有較明顯的緯向地帶性為特征。
歐洲的地形以平原麵積廣大著稱,山地不多,高山更少;在氣候上,海洋的影響很明顯,即或是在東歐,海洋的影響也可隨處感受到,因此全洲濕潤區麵積很大,幹燥區麵積極小。地形和氣候的單一性為整個自然地理特征的單一性和規律性奠定了基礎。
歐洲氣溫的分布,雖然冬季時東西差異很明顯,但是生長期的溫度分布卻反映了緯向地帶性特點,熱量與水分對比關係的分布也體現了這一規律性,濕潤係數由北向南(特別是向東南)逐漸減小,因此景觀的緯向地帶性分異顯而易見。
由於歐洲氣候除表現為自北而南的變化以外,還存在著明顯的東西差異,再加上歐洲東西部在地形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景觀的經向分異也十分引人注目。至少可以把歐洲分為東部歐洲和西部歐洲兩大區。東部歐洲麵積廣大,地域完整性強,而且主要是平原,氣候屬於溫和的大陸性,景觀的緯向地帶性分異很突出;西部歐洲水平輪廓破碎,地形複雜,氣候的海洋性較濃,以森林景觀為主,但在森林景觀內部仍表現出地帶性差異;北部以亞寒帶針葉林景觀為主,西部和中部以溫帶闊葉林景觀為主,南部以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景觀為主。
每一大區又可根據地質曆史發展的共同性(發生一致性)和現代景觀的綜合特征(綜合性)等原則劃分出若幹自然地理副區。
東歐大區
一、東歐平原區
東歐平原北自巴倫支海和白海之濱,南抵黑海和裏海沿岸,東起烏拉爾山脈西麓,西迄波羅的海東岸和喀爾巴阡山脈東麓。在地質構造上,除南部少數地區外,主要屬於俄羅斯地台。地台基底的埋藏深度各地不一,深者距地表數千米,甚至一二萬米,淺者僅一二百米,甚至更淺。地台基底上麵的沉積岩蓋層由晚元古代直到第四紀的各個時期的岩層組成。地台蓋層表層岩石的年齡由西北向東南逐漸變新:西北部主要是古生代岩層,中部是大麵積的中生代岩層,東部以二選紀岩層占優勢,南部基本上是第三紀岩層,東南部是第四紀的沉積物。地台蓋層上的沉積岩一般呈水平狀分布,或略有傾斜,但是有些地段由於受後期地殼運動的影響而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形,形成平緩的長垣和穹形高地,某些地段(如伏爾加河以東地區)甚至形成斷層。
東歐平原的地形是波狀起伏的,丘陵性的高地和比較平坦的低地交錯分布,這些高地和低地的成因往往與構造運動有關,它們有的是前寒武紀基底的直接承襲,有的是地台蓋層局部變形的結果。前者如第聶伯丘陵、中俄羅斯丘陵、第聶伯低地、黑海低地、裏海低地等,後者如伏爾加丘陵、斯摩棱斯克-莫斯科丘陵、北烏瓦累丘陵等。被稱為冰磧丘陵的瓦爾代丘陵,在第四紀以前實際上是單麵山地形。
第四紀的冰川作用對東歐平原現代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冰川的作用,東歐平原北半部的地貌是比較年輕的,這裏冰川的堆積作用很明顯,流水的侵蝕作用較弱,地表起伏不平。
在冰川作用區以外的東歐平原南部地區,流水侵蝕作用開始於第三紀或白堊紀末,地貌發育已進入壯年期,地麵比較平坦,河穀中發育了階地,一般有2~4級。由於這裏黃土分布廣泛,衝溝很發育。
東歐平原的氣候屬溫和的大陸性氣候,由北向南分為苔原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溫帶大陸性半幹旱和幹旱氣候四個類型。
東歐平原冬季氣溫普遍在0℃以下(隻有克裏木半島南岸一小塊地區除外),等溫線的分布受非地帶性因素影響大,大致呈北北西-南南東方向延伸,氣溫由西南向東北遞減,西南部在-5℃左右,東北部減到-20℃左右。夏季氣溫分布主要受太陽輻射影響,溫度自北而南增加,等溫線接近緯向,東部略向北偏,顯示向大陸性增強。7月平均溫大部分地區在15℃~20℃之間,北冰洋沿岸為10℃左右,基什尼奧夫—哈爾科夫—烏法一線以南在20℃以上。裏海北岸夏季氣溫可達25℃,這是東歐平原夏季氣溫最高的地區。
東歐平原氣溫的分布,盡管冬季時受非地帶性因素影響大,但是,生長期溫度的分布卻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征。降水的地區分布也帶有地帶性色彩,中部地帶降水最多,平原地區一般為550~600毫米,丘陵地區為650~700毫米。這一降水較多區西部寬、東部窄,呈楔狀直插烏拉爾,由此往北、往南,降水量減少。北部一般為500~400毫米,北冰洋沿岸減少到300毫米,南部草原地區一般為450~250毫米,裏海低地在200毫米以下。東歐平原的降水主要與氣旋活動有關,上述的降水分布特點,反映了東歐平原氣旋活動的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