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自然地理的特征和區域的劃分(1)(2 / 3)

東歐平原的蒸發力主要與暖季氣溫分布有關,表現為自北向南增強。例如,白海沿岸的年蒸發力為150毫米,針葉林地帶為300毫米,草原地帶為700~800毫米,裏海低地達1000毫米以上。把蒸發力的分布與降水分布相對照,可知東歐平原北部降水量超過蒸發量,常年處於過濕狀態;而南部,特別是東南部,則降水嚴重不足,常常引起旱災。

降水量超過或接近蒸發量的地區,一般都適於喬木生長,因此在東歐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形成廣闊的森林帶。在處於過濕狀態的北部地區主要是鬱閉的暗針葉林;闊葉林適於生長在水分的收入和支出接近平衡的中部濕潤地區;在列寧格勒—喀山—基輔這一三角地帶分布著大麵積的針葉-闊葉混交林。

東歐平原沒有連續的闊葉林帶。在基輔——高爾基——喀山一線以南,年蒸發力開始大於年降水量,闊葉林中出現大片的雜草草原,往南,草原的比重逐漸增大,森林的比重相應減小,這就是森林向草原的過渡地帶——森林草原帶。東歐平原的森林草原帶占有相當大的寬度。

東歐平原的南部和東南部水分平衡為負值,不利於喬木生長,成為草原、半荒漠。甚至荒漠;北部北冰洋沿岸地帶,雖然水分充足,但是氣溫過低,也不適於喬木生長,因而形成苔原植被。

東歐平原森林帶是前蘇聯的重要木材生產地,木材的年采伐量占全蘇40%左右,在前蘇聯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在森林帶的南部,灰化土被肥力較高的生草灰化土所代替,耕地比重逐漸增加,但是,由於這裏氣溫較低,土壤也不很肥沃,而且在開墾土地的過程中必須清除大量石塊(冰磧中的石塊),自然條件對於發展耕作業並不有利,因此這裏乳用畜牧業比較發達,耕作業以種植耐寒的亞麻、馬鈴薯、大麥、黑麥為主。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是前蘇聯的主要農業區,這裏盛產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以及甜菜、大麻、向日葵等經濟作物,在城鎮周圍還發展了果品生產和乳肉兩用畜牧業。

綜上所述可知,東歐平原在平原地形和具有一定大陸性的氣候的前提下,氣溫、降水、熱量和水分的對比關係,以及與此有關的土壤、植被等地理要素,在分布上都表現出比較明顯的緯向地帶性。因此可以說,地帶性明顯是東歐平原自然環境的主要特點。在這裏,具有比較齊全的溫帶地帶譜,自北而南可以分為七個自然地帶:苔原帶、森林苔原帶、針葉林帶、針葉闊葉混交林帶、森林草原帶、草原帶、半荒漠和荒漠帶。在克裏木半島的南岸還有麵積不大的亞熱帶森林景觀,在北冰洋的島嶼上主要是冰原景觀。

二、烏拉爾山地區

烏拉爾位於東歐平原的東部邊緣,是一個由許多條南北走向互相平行的山脈組成的山係,南北綿延2000千米,而寬度隻有40~60千米,最寬處也在1百千米以下,很像鑲嵌在東歐平原與西西伯利平原之間的一條彩帶,“烏拉爾”即因此而得名。

烏拉爾地槽發育在東歐陸台的東部邊緣上,這是一條典型的古生代地槽,裂穀形成於寒武紀末或奧陶紀初,在整個下古生代都處在拉張和下降、沉積過程中。這一過程,隻在加裏東運動期間有過短暫的中斷。中石炭世時,拉張運動被擠壓運動所代替,沉降和堆積過程轉變為褶皺和抬升,由於擠壓力來自東方,因此地槽東部先開始褶皺,二疊紀時擴展到西部,到三疊紀褶皺作用才最後完成。與擠壓力來自東方相聯係,地槽東部的構造運動很劇烈,這裏不但有複雜的褶皺作用,而且產生規模較大的斷裂,同時還伴隨著大規模的花崗岩侵入;西部構造運動比較和緩,主要是簡單褶皺,斷層很少,沒有花崗岩侵入。

褶皺過程的自東向西發展,導致烏拉爾的地質構造和礦藏分布都呈南北延伸,東西更替的帶狀。同時,地形也與地質構造相適應,山地由數列互相平行的南北走向山脈組成。

北歐大區

一、芬諾斯堪的亞區

芬諾斯堪的亞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科拉半島、芬蘭和卡累利四部分。在國外,有些出版物把前蘇聯作為一個單獨的地理單元,而所謂歐洲往往僅指西都歐洲,因此芬諾斯堪的亞也隻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芬蘭兩部分,而把與它們有著共同的地質發展曆史,而且在景觀上也極為相似的科拉半島和卡累利作為東歐平原的組成部分。本書把包括前蘇聯歐洲部分在內的整個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因此理所當然地應當把科拉半島和卡累利看作是芬諾斯堪的亞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在地質構造上,芬諾斯堪的亞大部分屬於波羅的地盾,隻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斯塔萬格-北角一線以西的邊緣地帶屬下古生代的加裏東構造。加裏東運動以後,芬諾斯堪的亞長期處於緩慢上升狀態,不斷遭受風化侵蝕。長期的剝蝕作用形成了一片廣闊而起伏平緩的準平原。第三紀時發生抬升,西部成為高原型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東部主要是丘陵或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