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紀時,芬諾斯堪的亞是歐洲大陸冰川作用的中心,以冰蝕地貌為主的冰川地貌是芬諾斯堪的亞的典型地貌類型。
二、冰島區
冰島是北歐的一個特殊區域,它的地質構造與芬諾斯堪的亞完全不同。
它位於大西洋中央海嶺的北部,是中央海嶺露出水麵的部分,它的產生與海嶺軸部裂穀帶的岩漿活動有關,是由沿裂穀溢出的上地幔物質堆積而成的。因此組成冰島的岩石都是火山岩,其中以玄武岩分布最廣。此外還有安山岩、流紋岩等。組成冰島的玄武岩有第三紀的,更新世的,也有近代的,根據最近對冰島玄武岩的年齡測定,其年齡下限為2000萬年,即屬於早中新世晚期。
冰島以多火山而聞名,有“極圈火島”之稱,估計共有火山200~300座,自從九世紀末有人定居以來,其中有40~50座火山噴發過,總計共噴發150~200次。最近幾個世紀以來,平均每五年就發生一次火山噴發,僅在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就噴發過五次。
冰島的火山活動,無論是在第三紀,還是在現代,都是有規律地分布在一條不寬的地帶,這一地帶的寬度為50千米左右,它由冰島的北部海岸向南延伸,到伐特納冰原北部邊緣分為二支,然後折向西南。這一火山活動帶也就是大西洋中脊的一部分,它與大洋中脊的其他部分一樣,緩慢地向外擴張,根據電子儀器的監測,確定這一段的擴張速度是每年2~7毫米,而且向西擴張的速度比向東擴張的速度大得多。
冰島的地形絕大部分是台地,在熔岩台地上散布著一些火山錐。台地的高度一般在400~800米之間,個別山峰可達1300~1700米,其中華納達爾斯赫努克山高達2119米,是冰島的最高峰。低地麵積很小,熔岩台地往往直逼海岸,僅西部和西南部分布著麵積稍大的海成平原和冰水衝積平原,其他地區平原麵積甚小,而且僅限於沿海地區。據估計,整個冰島平原麵積占7%左右。
冰島曾經多次遭受冰川的襲擊,其中有可靠資料證實的,隻有三次,最後一次冰期結束在一萬年前。現今冰島約有11.5%的麵積為冰川所覆蓋,主要是盾形的冰帽冰川,也有少量的冰鬥冰川。伐特納冰原麵積達8500平方千米,其厚度自幾百米至千餘米不等,這是除南極和格陵蘭以外世界最大的冰川。
西歐大區
本區位於歐洲中腰地帶的西部,包括不列顛群島、孚日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以西的法國(海西法蘭西)和從比利時到易北河的北海沿岸平原(北海低地)三部分,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分布廣泛的中生、濕生植被是本區的主要特征。
一、不列顛群島區
不列顛群島位於歐洲的西部邊緣,東瀕北海,西臨大西洋,由5500多島嶼組成,其中以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最大。
大不列顛島的地形,大體上以從西南沿海的埃克塞特到東部沿海的米德爾茲布勒一線為界分為兩部分,西北部幾乎整個都是中山和低山,東南部主要是平原。
蘇格蘭高原是不列顛群島的最高部分,地塹性的中央低地把這一高原分割為南北兩部,北部為北蘇格蘭高原和格蘭扁山地,南部為南蘇格蘭台地。北蘇格蘭高原和格蘭扁山地是一個地壘性地塊,海拔高度一般在600~1000米之間,西部較高,而且沿海多峽灣和島嶼。在準平原化的高原麵上聳立著許多由堅硬岩石構成的殘丘,其中尼維斯山高1343米,是不列顛群島的最高峰。南蘇格蘭是一高僅500~600米的台地,也是西高東低,地麵被寬廣的河穀所切割,起伏比較平緩。由於西部降水較多,整個蘇格蘭高原都是西部切割得比較厲害。界於格蘭扁山地與南蘇格蘭台地之間的蘇格蘭中央低地,是加裏東運動後期形成的地塹性穀地,上麵沉積著泥盆紀和石炭紀紅色砂岩、頁岩和石灰岩,並且點綴著許多不高的古火山丘陵。
奔寧山脈是大不列顛島的中軸脊梁,主要由石炭紀石灰岩和砂岩構成,高400~500米,北部較高,向南逐漸降低。這是一條在下沉的加裏東構造基礎上重新隆起的簡單的背斜山脈,褶皺作用不明顯。山脈的西部有一係列斷層,山坡較陡,東坡平緩地向北海傾斜。
威爾士幾乎全被高200~600米的坎布連山脈所占據,地貌屬低山類型。由寒武紀、奧陶紀和誌留紀岩層構成,並且有大麵積的侵入岩,這些火成岩往往形成挺拔的山峰。
大不列顛島的東南部具有波狀平原性質,這是一個構造盆地,上麵沉積著中生代砂岩,石灰岩、白堊岩和第三紀黏土層,岩層微向中心傾斜。由於岩層的抗侵蝕能力不同,遂形成數列單麵山。倫敦盆地是東南平原的最低地段,也是向斜軸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