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的地形具有盆地性質,中部為平原,平均高度約60米,但是其中有許多地段在100米以上,還有一些180~300米的丘陵。中部平原主要由水平的石炭紀石灰岩構成,上麵覆蓋著厚層冰磧黏土。排水不良,地麵沼澤化嚴重。中部平原的周圍是不高的山地和丘陵,東北就有第三紀形成的玄武岩台地,在海浪的作用下形成了聞名的“巨人之路”奇景,是愛爾蘭的著名遊覽區。
愛爾蘭東北部的“巨人之路”——玄武岩海蝕台地不列顛群島的氣候具有濃厚的海洋性,它四麵環海,冬季水麵溫度比陸麵高,再加上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在它的西南和西北麵通過,暖流把熱能傳遞給空氣,給不列顛群島帶來溫和的冬季。1月氣溫一般都在4℃左右,北蘇格蘭東部沿海的阿伯丁為3.8℃,倫敦為4.2℃,都柏林為4.4℃,而愛爾蘭西南沿海的瓦倫西亞甚至高達6.9℃。
1月5℃等溫線從愛爾蘭西部、南部,威爾士西部和英格蘭西南部通過,在此線以西、以南,已能生長常綠植物。夏季,氣溫由南向北遞減,南部7月均溫可達17℃左右,北部為13℃左右。不列顛群島氣旋活動頻繁,降水豐富,島嶼的西部和山地向風坡,年降水量都在1000毫米以上,島嶼東部和背風坡較少。因此,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年溫差小,降水豐富,而且全年分配較均勻,是不列顛群島氣候的主要特征。此外,多霧也是不列顛群島氣候的特點。霧的成因主要是由於海洋上吹來的暖濕氣流與島嶼上的冷空氣相遇的結果。
由於不列顛群島雨日多、雲量大、日照少、蒸發弱,因此各地普遍呈現過濕現象,沼澤泥炭地和帚石南荒原所占的麵積很大,在蘇格蘭,它們占有該地區總麵積的2/3,在威爾士占1/3,在英格蘭和愛爾蘭島也占有相當大的麵積。不列顛群島是歐洲森林資源最少的地區之一,現有森林主要是人工林,而且成熟林很小。大不列顛島的森林覆蓋率為7%,愛爾蘭島則更少,森林隻占該島總麵積的1.5%。闊葉林一般分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地段,樹線的最大高度不超過600米。
潮濕的氣候很有利於多汁草本植物生長,在大不列顛島有大麵積的草甸,其中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在愛爾蘭島,草甸更是主要的植被類型,四季綠草如茵,因此贏得了“綠島”美稱。與此相聯係。畜牧業成了英國和愛爾蘭的主要農業部門,耕作業僅占次要地位。
二、法蘭西平原-丘陵區
本區占有法國的大部分,它西自大西洋畔,東至孚日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北與阿圖瓦丘陵和阿登高地毗連,南與地中海和比利牛斯山脈為鄰。在地質構造上,本區常被稱為海西法蘭西;地形上以平原占優勢,也有相當大麵積的丘陵和山地。與不列顛群島相比,本區各種地形的分布比較有規律,一般分為兩個高地(法國中央高原、諾曼底-布列塔尼丘陵)和兩個平原(巴黎盆地、阿坤廷平原)。
中央高原位於本區的中南部,是一個由古老結晶岩構成的傾動地塊,平均海拔約700米,東南部較高,塞文山平均高1000米左右,西北部的裏木森台地隻有200~500米。中部的奧弗涅地區在新第三紀和更新世曾發生強烈的火山噴發,形成玄武岩與結晶岩相交替的高原麵,高原麵上聳立著一些火山錐,其中西桑山高1886米,是本區的最高峰,也是西部歐洲海西褶皺帶的最高峰。
諾曼底-布列塔尼丘陵的高度一般不超過400米,強烈的侵蝕作用使它成為一係列東西走向、互相平行的低山,沿岸為沉降型的裏亞斯海岸,多島嶼、半島和岬角。
巴黎盆地是構造性盆地,地表起伏不平,由於岩性不同,它的東部和東南部發育成數列單麵山,西部和西北部是平緩的波狀丘陵。
西南部的阿坤廷平原南部係比利牛斯山前衝積扇平原,被河流切割,地麵波狀起伏;向北,地勢逐漸趨於低平;加龍河三角港以南的比斯開灣沿岸地區,是平坦而瘠薄的砂質平原——朗德平原。
本區的氣候也具有顯著的海洋性,但是由於它東靠大陸,南瀕地中海,地理位置與不列顛群島不同,氣候也不像不列顛群島那樣單一。這裏冬季氣溫主要由西向內地遞減,大西洋沿岸的布勒斯特1月均溫為6.9℃,中部的巴黎盆地為3.1℃,東部的南錫則已降到-0.6℃;夏季氣溫雖然主要表現為南北差異,但是也反映出東西有別,例如上述各地的7月均溫分別為17.0℃,18.3℃,19.0℃。年溫差自西向東增加的趨勢很明顯,這說明東部地區海洋影響減弱,大陸影響增強。這一趨勢在降水量的季節分配上也有所反映。布勒斯特秋冬降水偏多,從10月到翌年1月四個月的降水量就占全年降水量的47%;而巴黎及其以東地區的降水則具有全年各月分配相差不大,但夏秋略偏多的特點。夏雨多是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海西法蘭西的東部地區夏秋降水偏多,說明這裏的氣候已具有一定的大陸性色彩,與中歐的過渡型氣候相近。南部和西南部地區冬季溫和,夏季氣溫較高,而且雨量也較少,已具有地中海氣候的色彩,例如中央高原南麵的蒙彼利埃的年降水量為732毫米,其中夏季隻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