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自然地理的特征和區域的劃分(2)(2 / 3)

由上述可知,本區雖然以西歐式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導,但已出現向中歐式氣候和南歐式氣候過渡的傾向。

本區的植被,主要是典型的西歐闊葉林。法國的森林資源不多,森林覆蓋率隻有22%,但是在西歐大西洋沿岸諸國中,法國是森林麵積最大的國家。林地主要集中在阿坤延平原、巴黎盆地東部和中央高原;西北部的自然條件與不列顛群島相似,以草甸和帚石南群落占優勢。

三、北海低地區

本區西部和北部瀕臨北海,南接阿圖瓦丘陵和萊茵高地,東部與德波平原區相接。由於平原地區景觀具有強烈的漸變性質,給確定本區的東部界線帶來了困難。本書以從易北河口經漢堡到不倫瑞克一線作為本區的東界,其原因有二:(1)這一界線接近於1月0℃等溫線,與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的東界相接近;(2)這一界線接近於武木冰期大陸冰川的西界,與中歐平原上兩大地貌區的界線相接近。氣候和地貌是景觀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認為把上述界線作為本區的東界,比較合理。

本區在構造上屬於地台結構,地台的基底形成於加裏東運動時期,或更古老的貝加爾運動時期。在地台的褶皺基底上水平地或微有起伏地覆蓋著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岩層,這些岩層主要屬於海相沉積。平原的地表形態,與第四紀的地表水活動和大陸冰川作用有關,中更新世的裏斯冰期大陸冰川覆蓋了平原的大部分地區,冰川南界位於荷蘭的烏德勒支-奈姆根一線,此線以北,地表形態與大陸冰川作用關係密切,此線以南主要與河流的活動有關。

本區地勢低平,絕對高度一般都在100米以下,由東南向西北緩傾,西部和北部有許多低於海平麵的陸地。根據平原的地勢、物質組成和景觀特點,本區由沿海到內地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地帶:(1)沿岸沙丘帶由比利時西部沿海,向東北直到聯邦德國北部的東弗裏西亞群島。這一沙丘帶的寬度一般為3~4千米,高達10~20米或更高。沙丘帶的形成與風和海流的作用有關。西南—東北向的海岸線,與盛行風和海流的方向基本上一致,在它們的作用下形成沙嘴,眾多的沙嘴聯結成連綿的沙丘帶。沙丘帶內側的潟湖,在河流的作用下逐漸成為沼澤地。沙丘帶有時也能被強大的風浪所破壞,它的殘存部分即成為島鏈,西弗裏西亞群島和東弗裏西亞群島就是這樣形成的。

(2)濱海低地帶也稱圩田帶,主要分布在比利時和荷蘭境內。在荷蘭境內,它的最大寬度達到50千米,總麵積占荷蘭國土的1/4以上。此帶以地勢低平為特點。在比利時境內,僅高於海平麵;而在荷蘭,則一般都在海平麵以下,鹿特丹東北的亞曆山大親王圩田海拔最低,為-6.5米。圩田區是集約農業和畜牧業的良好基地。在聯邦德國北部沿海和易北河、威悉河、埃姆斯河三大河的河口灣,也有許多由人工築堤排水後開墾出來的圩田,用以放牧和種植蔬菜等。

(3)砂質平原帶這是本區所占麵積最大的一帶。在萊茵河下遊以南,砂質平原是近代河流衝積作用的產物。比利時中部平原自中世紀以來就已被開墾,現在已成為集約農業區。萊茵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屬於冰磧砂質平原,地勢低平,土壤貧瘠。而且多泥炭沼澤。全境很少有超過100米的地段。平原低地上生長著稀疏的帚石南群落,高地上的森林,過去為櫟林。現在主要是人工種植的鬆林或辟為牧場。

(4)黃土帶在平原與南麵海西山地交接的地帶是一條不寬的黃土或次生黃土地帶。此帶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是重要的農耕區,種植小麥、甜菜,以及用作飼料的黑麥和燕麥,還有經濟作物和水果等。

中歐大區

本區位居歐洲中部,地域遼闊,自然地理環境複雜。這裏擁有多種地質構造。北部為前寒武紀或早古生代的地台;中部是晚古生代的海西構造帶;廣大的南部地區屬於新生代的阿爾卑斯褶皺帶。在地形上,這裏既有廣闊的冰磧平原,也有大小不等、成因各異的山間盆地或平原;既有地形高聳、連綿不斷的新褶皺山脈,也有起伏不大、走向不一的塊狀山嶺。複雜的地形決定了各地生物氣候條件的差異,因此本區的景觀是多種多樣的。

本區由德波平原區、中歐海西山地區、阿爾卑斯區、喀爾巴阡區四個自然地理區組成。

一、德波平原區

本區西起威悉-易北河河間地,東抵涅曼-布格河畔,高度一般為50~200米,奧得河以西大多在100米以下,以東較高。第四紀的大陸冰川作用對本區的地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地貌結構具有帶狀特征,由北而南可以分為五帶:沿岸沙丘帶、底磧平原帶、終磧丘陵帶、中央廣穀帶和南部黃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