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自然地理的特征和區域的劃分(2)(3 / 3)

沿岸沙丘帶的寬度不大,而且也不呈連續的帶狀分布。緊靠著它的是稍有起伏的底磧平原,通常由黏土構成,上麵散布著鼓丘和蛇形丘,還有許多麵積不大的湖泊,給人以起伏不平的感覺。

終磧丘陵帶西起日德蘭半島北部,向南經德波平原北部直達涅曼河的中下遊,形成一弧形高地,這一高地帶在地形上表現很明顯,其高度一般為200~300米。由於幾條大河的分割,這條帶狀丘陵地被分為四段,即:縱貫在日德蘭半島東部的日德蘭丘陵,這一段高度較小,普遍在200米以下;位於易北河與奧得河之間的麥克倫堡丘陵;位於奧得河與維斯瓦河之間的波莫瑞丘陵,這是終磧丘陵帶的高度最大的部分,最高點達331米;位於維斯瓦以東、涅曼河以西、南的馬祖裏丘陵。

終磧丘陵帶的地形起伏較大,高地、低地互相交錯。丘陵地內的許多窪地往往瀦水成湖,湖泊的麵積一般不大,但數量甚多,因此波蘭和民主德國境內的終磧丘陵地區又稱湖區。

中央廣穀帶又稱波蘭中部低地帶,它橫貫在波蘭整個中部地區,並向西一直延伸到易北河畔。廣穀主要由冰水沉積物和河流衝積物組成,海拔高度一般為50~150米,東高西低,地麵切割微弱,西部多湖泊和沼澤。從南麵來的河流進入廣穀以後都有相當長的東西向流程,然後急轉彎衝破北麵的終磧丘陵帶注入波羅的海。

中央廣穀的南部斷斷續續地分布著一條受到嚴重破壞的老終磧丘陵帶,其高度在200米左右。其位置在裏斯冰期大陸冰川南界的北麵。波蘭學者認為,這一終磧丘陵帶的形成時代應晚於裏斯冰期,屬於裏斯冰期以後的第一華沙冰期。在中歐平原的南部邊緣是由許多盆地、平原和台地組成的黃土帶,在老的冰川沉積物上麵時斷時續地覆蓋著黃土,這是北海低地南部黃土帶的向東延續,而它本身又向東延伸到烏克蘭境內。

二、中歐海西山地區

中歐海西山地包括孚日山、黑林山、萊茵高地(萊茵片岩山地)、哈次山、圖林根林山、捷克高原及其周圍山地,以及施瓦本-弗蘭康盆地、圖林根盆地、上萊茵低地等山間盆地或山間平原。

孚日山和黑林山原是一穹窿狀隆起,由於萊茵地塹的形成才分為兩個對稱的山塊,山塊由南向北傾,南部最高點均在1400米以上,由古老的結晶岩構成,北部結晶岩潛伏在二疊紀和早三疊世的砂岩下麵;兩山的內側較陡,呈階梯狀陡入上萊茵低地,外側是台地形的準平原麵,坡度緩。

萊茵高地是一高度大約在400~600米之間的丘陵性台地,呈東北-西南向,主要由早泥盆世的頁岩、砂質頁岩、砂岩和石英岩構成,北部邊緣分布著石炭係含煤層。第三紀時這是一片典型的準平原,第四紀時抬升為丘陵性台地。萊茵高地上的河流(包括萊茵河在內)河穀深切而狹窄,說明這裏近期抬升的速度比較快。

哈次山和圖林根林山都是典型的地壘山,山坡陡峭,山頂是波狀的準平原麵。捷克高原是一個盆地性高原,它周圍環繞著一係列地壘性山地。東北有蘇台德山,西北有厄爾士山,西南有捷克林山和舒馬瓦山(或總稱為波希米亞林山),它的東南麵是摩拉維亞丘陵,高原的內部也是丘陵起伏,隻有北部的貝拉河平原比較平坦。

黑林山東麵的施瓦本-弗蘭康盆地是一內部丘狀起伏,邊緣分布著單麵山的盆地。它與巴黎盆地不同,巴黎盆地是構造盆地,而施瓦本-弗蘭康盆地則屬於侵蝕盆地,它的地層愈向盆地中心愈老,因此單麵山陡崖不是向外,而是朝向盆地中心。

總之,中歐海西山地是一範圍相當大的中等高度的古老山地,山不成脈,山的走向也不盡相同,並且有大小不等的山間盆地鑲嵌其間。

三、阿爾卑斯區

阿爾卑斯區的範圍除阿爾卑斯山脈本身外,還包括它的山前高原,即瑞士高原和巴伐利亞高原,以及它北麵的侏羅山脈和它南麵的波河平原。

阿爾卑斯山脈西起利古裏亞海濱,東迄維也納盆地,綿延1200千米左右,寬135~260千米,是歐洲最雄偉高大的山脈。阿爾卑斯山脈是一條典型的褶皺山脈,它由許多列幾乎平行的背斜和向斜構造組成,同時還有規模很大的逆掩斷層和推覆大斷層。在現代地形的形成中,第三紀末到第四紀初的垂直運動,以及以後的強烈侵蝕活動和第四紀冰川作用等的影響很大。

阿爾卑斯山脈的地形,可以歸納為下列四個特點:(1)山勢雄偉高峻:阿爾卑斯山脈一般山嶺都在3000米以上,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0多座。最高的山峰都是由古老的結晶岩構成,第一高峰勃朗峰(4810米)就是一個古老的花崗岩地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