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自然地理的特征和區域的劃分(3)(1 / 2)

(2)冰川地貌發育:第四紀時,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武木冰期時的雪線曾經降到1200米的高度(現代雪線的高度是2500~3200米),而冰舌則下降到山前地帶的穀口,因此各種類型的冰川地貌都很發育,高山的冰蝕地貌尤其典型。現在阿爾卑斯山脈還有約400千米2的現代冰川,各種冰蝕地貌還在繼續發育著。

(3)山嶺多隘口:阿爾卑斯山脈是由許多山嶺和山彙組成的複雜的山地體係。各山嶺間夾以縱穀,縱穀之間又有橫穀或隘口相溝通,這種隘口僅在瑞士境內就有200多處。因此阿爾卑斯山脈雖然峰巒重疊、綿延千裏,但是並不構成嚴重的交通障礙,而且自古以來,阿爾卑斯通道一向就是重要的國際交通運輸線。

(4)東、西部的地形不同:阿爾卑斯山脈可以以博登湖經萊茵河、斯普呂根山口到科摩湖一線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阿爾卑斯呈弧形走向,高度較大,4000米以上的山峰絕大部分都在這裏,現代冰川麵積廣大,高山地貌非常典型;東阿爾卑斯呈西東走向,高度較小,而且由西向東逐漸降低。西阿爾卑斯山幅較窄,山嶺分布比較緊密,山坡不對稱,內側由中央結晶岩帶直接陡降到波河平原,外側有比較寬廣的山前地帶;東阿爾卑斯山幅較寬,向東呈扇形展開,縱穀也比較寬廣,山脈的南北坡比較對稱,都有麵積相當大的山前地帶。

瑞士高原和巴伐利亞高原位於阿爾卑斯山北坡的山前拗陷地帶,由第三紀和第四紀的陸相沉積物(即所謂磨拉斯層)構成。在阿爾卑斯造山運動的最後階段,這些碎屑沉積物被擠壓,形成“表層褶皺”,地表有很厚的冰川沉積物和冰水沉積物。瑞士高原地表丘陵起伏,並且分布著很多湖泊;巴伐利亞高原比較平緩,湖泊也較少,但沼澤比較多。

四、喀爾巴阡區

本區包括喀爾巴阡山脈、多瑙河中遊平原和多瑙河下遊平原三部分。

喀爾巴阡山脈西起維也納盆地,蜿蜒曲折,直到多瑙河畔的鐵門,其長度大體上與阿爾卑斯山脈相當。

喀爾巴阡山脈的形成早於阿爾卑斯山脈,正當阿爾卑斯山脈的造山運動達到高潮時,喀爾巴阡山脈已經完成了它的整個造山過程。此後即進入剝蝕均夷階段。第三紀末,整個山脈發生不均衡抬升,同時兩側相對下陷,並伴隨著斷裂和火山活動,內側形成斷斷續續的火山岩帶,外側則成為複理石層帶。

喀爾巴阡山脈與阿爾卑斯山脈一樣,屬於新褶皺山脈,但在地質構造上和地形上都有許多區別於後者的特點:(1)高度不同:前者高度一般不超過2000米,其中有1/2的麵積在1000米以下,最高峰格爾拉霍夫斯基峰隻有2655米,因此這裏沒有現代冰川。第四紀冰川的麵積也不大,冰川地貌僅見於西喀爾巴阡和南喀爾巴阡的部分地區。

(2)岩石組成不同:阿爾卑斯山脈擁有連綿不斷的結晶岩山嶺,而這裏的結晶岩帶卻時斷時續,形如島嶼,石灰岩山嶺也很少見,而在阿爾卑斯山脈比重不大的複理石沉積,在這裏卻分布十分廣泛。因此這裏的地貌以山頂渾圓,山坡平緩的中山地貌占優勢,隻有少數由堅硬結晶岩構成的高山才具有阿爾卑斯式地貌。第三紀的火山活動在阿爾卑斯很少見,但對喀爾巴阡山脈卻很重要。山脈的內側有許多由火山岩構成的山嶺。

(3)斷層發育不同:喀爾巴阡山脈斷層發達,形成許多小地壘和小盆地,地壘具有斷塊山性質,這在阿爾卑斯山脈也是很難見到的。

多瑙河中遊平原又稱匈牙利平原。它的基底是海西山地的一個殘片,中新世末開始下沉,平原中部的鑽井資料證明,基底上麵的海相和陸相沉積物厚達2000~3000米。

匈牙利平原在地形上可以分為二部分:多瑙河以東是一高度大約在100米左右的平坦的平原;多瑙河以西由於古地塊下沉後又有回升,地麵緩丘狀起伏,其中巴空尼山高出附近地麵200米左右;最高點海拔71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