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下遊平原又稱瓦拉幾亞平原,第三紀時它是黑海的一個海灣,由南喀爾巴阡衝刷下來的物質充填而成,但是又受到發源於南喀爾巴阡諸河流的切割,地麵呈丘陵狀,隻有寬廣的多瑙河泛濫平原才是瓦拉幾亞平原的平坦部分。
中歐位於中緯度的東歐和西歐之間,氣候具有自西向東過渡的性質。氣候的東西差異以冬季最明顯。1月0℃等溫線從波羅的海沿岸的盧卑克向南,經格廷根和普福爾次海姆,直到洛桑。此線以東,有兩三個月在0℃以下,1月均溫可降到-4℃左右。夏季氣溫自北而南遞增,大部分地區在16℃~22℃之間。氣溫年較差自西而東增大,顯示氣候的大陸性氣候也沿這一方向增加,例如,柏林的年較差是18.9℃,華沙則已接近20℃;南部地區年較差向東遞增的趨勢更明顯,巴登的年較差是17.2℃,布達佩斯是22.7℃,布加勒斯特則達25.8℃,與大陸性氣候的東歐相差不大。本區降水一般為500~800毫米,有些山地的迎風坡可能更多一些。西部地區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夏雨的比重愈往東愈大,柏林、華沙、布達佩斯、布加勒斯特等地夏雨都占全年降水量的1/3以上。南部地區由於受地中海氣旋影響,秋末往往出現第二個降水高峰,如匈牙利西南部的貝奇,夏雨的比重是29.2%,秋雨也在26.3%以上。因此中歐的氣候不但表現為自西向東的過渡,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為自北向南的過渡。
總之,中歐的氣候是溫和的,冬不太冷,夏不太熱,降水適中,大多數地區沒有幹旱的感覺。這種氣候條件適宜於木本植物的生長,闊葉林是本區的地帶性植被。但是由於人類的經濟活動,自然植被遭到很大破壞。人工栽植林中,針葉樹的比重很大。多瑙河中下遊平原由於降水較少(年降水量為600~500毫米,甚至更少),夏季氣溫較高(平均為20℃~22℃),植被以森林草原或草原為主。
南歐大區
南歐包括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及地中海中的一些島嶼。這一地區南北寬1000千米,東西長3500千米,麵積廣大,自然條件複雜,但是共同性也很突出。
(1)這裏具有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和多雨的地中海式氣候。這種氣候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冬夏氣壓的變化和風帶的移動,導致南歐北部地區春秋兩季降水量最多;向南,兩次降水高峰逐漸合二為一,以冬季降水最多。夏季幹燥程度也由北而南逐漸加強。年降水量一般北部比南部多,西部比東部多,但是降水分布的這一規律又因地形的影響而複雜化。
南歐的緯度相當於我國東北南部和華北地區,但是冬季比我國上述地區暖和得多,沿海地區1月均溫都在5℃以上,7月均溫在24℃~28℃之間,絕對最高溫可達40℃以上。
(2)在構造上,本區都是阿爾卑斯褶皺帶的一部分,中生代石灰岩和其他碳酸鹽類岩石分布很廣;同時各個部分都有相當規模的結晶岩古地塊。在地形上,以中等高度的山地為主、平原麵積很小。
(3)由於陸地的水平輪廓破碎和平原麵積小,南歐沒有大河,而且各河基本上無航行之利,但是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
(4)硬葉常綠木本群落是本區的地帶性植被,由於人類開發本地的曆史悠久,森林大部遭到破壞,而代之以不同類型的灌叢,其中以馬基群落分布最廣。
盡管南歐的自然界具有許多很突出的共同點,但因範圍廣大,而且各大半島之間又有水域相隔,呈互相孤立狀態,各地景觀的差異也很明顯。
一、伊比利亞半島區
伊比利亞半島位於南歐的最西部,其核心部分是一強烈準平原化的海西結晶岩地塊,在阿爾卑斯運動期間發生斷裂和抬升,形成現今的梅塞塔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