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自然地理的特征和區域的劃分(4)(1 / 2)

梅塞塔高原的高度一般為600~800米,地表起伏平緩,橫貫在中部的中央科迪勒拉山脈把高原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稱舊卡斯蒂利亞盆地,高800米左右,地表比較平坦;南部稱新卡斯蒂利亞盆地,高度一般為600米左右,高達1000米以上的瓜達魯普山脈和托勒多山脈綿亙在中部,南部邊緣以摩勒納山脈與瓜達爾基維爾河穀平原(安達盧西亞低地)相隔。

梅塞塔高原的西北麵鑲嵌著古老的加利西亞丘陵,它的西部沿海形成典型的裏亞斯式海岸;向東延續為坎塔布連山脈。高原的東北邊緣是侏羅式的伊貝裏卡山脈。

在伊比利亞半島的邊緣地區分布著新褶皺山脈。東南邊緣是安達盧西亞山脈(也稱貝迪克山脈),它向東北延續成為巴利阿裏群島,向南延續成為北非的裏弗阿特拉斯山脈;東北邊緣的比利牛斯山脈是南歐最雄偉高大的山脈,大部分都在2500米以上,從比斯開灣西岸向東一直延伸到地中海濱,成為法國與西班牙之間的一道障壁。

伊比利亞半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它的地形特點,決定了它的氣候以及與之相關的土壤和植被存在著三種不同的類型,即大西洋沿岸型、地中海型和大陸型。

加利西亞和比斯開灣沿岸的氣候屬於大西洋沿岸型。其特征與西歐氣候相近。半島內部由於盆地式的高原地形和當地氣壓形勢的影響,形成內陸性幹燥氣候,降水少(一般不超過500毫米),溫度變幅較大。西部和南部邊緣為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冬季溫和濕潤,夏季炎熱幹燥,西部降水比南部多;東部和東南部也屬地中海式氣候,因為位於雨影麵,降水很少(300~350毫米),氣候與幹熱的北非相似。

伊比利亞半島西北部的植被與法國相似,主要是由山毛櫸、櫟、椴組成的闊葉林,沿海為帚石南灌木群落。由此向南,植被的地中海性質愈來愈明顯,有栓皮櫟、地中海鬆和馬基群落等。高原內部景觀具有幹草原性質,有些地方甚至呈半荒漠色彩,東南部為半荒漠景觀。

二、亞平寧半島區

本區包括亞平寧半島及其西側的科西嘉島、撒丁島和西西裏島。這裏的地質構造與伊比利亞半島區顯然不同。形成於阿爾卑斯造山運動的亞平寧山脈是本區的主體。它從西北向東南縱貫整個亞平寧半島。本區結晶岩地塊所占的麵積不大,僅見於科西嘉島、撒丁島、西西裏島東北部,以及卡拉布裏亞半島。

亞平寧山脈長達900千米,如果把卡拉布裏亞半島也包括在內,則長達1100千米,最高峰接近3000米,但是,總的說來,亞平寧山脈隻不過是一中等高度的山脈。根據地質構造和地形的不同,通常把亞平寧山脈分為北、中、南三段。中亞平寧是全山幅度最寬,高度最大的部分,主要由中生代石灰岩構成,峰巒聳立,山坡陡峭,岩石裸露,地形十分崎嶇,但在山巒之間分布著許多盆地,盆地中水源豐富,適於發展農業,人口也比較稠密。北亞平寧主要由砂岩、泥灰岩和黏土構成,地勢比石灰岩山區低,地形一般也比較和緩,但是這裏也不乏崎嶇不平的地段。南亞平寧主要由石灰岩和砂岩構成,卡拉布裏亞半島則以古老的花崗岩和片麻岩為主。南亞平寧和卡拉布裏亞的特點是山脈不呈綿延不斷的嶺脊,主要是塊狀山,山嶺間錯縱地分布著麵積不大的山穀和盆地。

亞平寧半島的西部,在阿爾諾河與那不勒斯平原之間是一廣闊的山嶽丘陵區,這是亞平寧山脈西部的山前地帶,通常稱它為副亞平寧區。在丘陵之間分布著許多盆地和平原,其中麵積較大的有佛羅倫薩平原、羅馬平原,那不勒斯平原等。副亞平寧的南部以多火山而聞名。

亞平寧半島的東南部跟部是阿普利亞石灰岩台地。這裏是亞平寧半島岩溶地貌最發育的地區,地麵上幹穀、洞穴很多,地表水十分貧乏。

西西裏島的地形以丘陵為主。丘陵占全島麵積的61%,山地主要分布在東北部,內布羅迪山脈是卡拉布裏亞結晶岩山脈的向西延續,在它的南麵有著名的埃特納火山。西西裏島平原麵積不大(占14%)而且分布零星。其中以東部的卡塔尼亞平原為最大。

撒丁島東部屬古老的花崗岩山地。西北分布著玄武岩,西南部主要為中生代沉積岩,整個西部以丘陵地形為主,從卡利阿裏向西北到奧裏斯塔諾的低地是撒丁島最大的平原地區。科西嘉島主要是古老花崗構成的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