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陽
魏伯陽(約公元100-170年),中國東漢時期的煉丹家,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一說名翱,號伯陽,後人稱他“雲牙子”。魏伯陽出身縉紳之家,而性好道術。葛洪《神仙傳》記其與弟子3人入山煉丹的故事。著《周易參同契》3卷。把《周易》、黃老、爐火三家參照會同而契合為一,為後世道教中丹鼎派所宗。由於化學起源於煉丹術,故此書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英國人李約瑟稱之為“全球第一本這方麵的書籍”。著有《周易參同契》。魏伯陽是一位最早留有著作的煉丹家。
《周易參同契》中記錄的關於煉丹的化學知識和觀察到的化學事實主要有:
(1)水銀容易揮發,也容易跟硫黃相化合。《周易參同契》裏記載: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將欲製之,黃芽為根。”此處“河上姹女”指水銀(汞),“黃芽”指硫黃。意思是汞易揮發並能跟硫化合成不易揮發的硫化汞,汞便被硫製服住了。
(2)氧化鉛能被炭還原成鉛。《周易參同契》中有“胡粉投火中,色壞還為鉛”之句。“胡粉”是堿式碳酸鉛,在火中先分解成氧化鉛,然後被還原成金屬鉛。
(3)幾種不同的金屬可以組成合金。《周易參同契》中記載的“故鉛外黑,內懷金華”就是指汞和鉛成合金之意。
(4)從汞礦石可以製得紅色的硫化汞。《周易參同契》記為“采之類白,造之則朱”。
(5)黃金很不容易氧化。書中描寫道:“金入於猛火,色不奪精光”。
(6)物質起化學作用時的比例很重要。書中指出:“若——分劑參差,失其紀綱,——愈見乖張”。
然而,由於當時煉丹術已經和道教相結合,披上一層神秘的宗教外衣,所以《周易參同契》中還有很多神秘荒誕和隱秘莫測的內容。
葛洪
葛洪,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字稚川,號抱樸子,人稱“葛仙翁”。約生於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於東晉興寧元年(公元363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藥,又從事著述,直到去世。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樸子》和《肘後救卒方》。《抱樸子》是一部綜合性的著作,分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內篇說的是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病等事,屬於道教的著作。但其中《金丹》《仙藥》《黃白》等部分是總結我國古代煉丹術的名篇;外篇說的是人間得失,世道好壞等事。其中《鈞世》《尚博》《辭義》等篇,是著名的文論著作。《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是他在廣東編著的一部簡便實用的方書。收錄的方藥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藥容易,價錢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掛在肘後隨行(即今天所說的袖珍本),即使在缺醫少藥的山村、旅途,也可隨時用來救急。所以,受到曆代群眾的歡迎。葛洪的醫學著作,據史籍記載,尚有《金匱藥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葛洪的父親曾在東吳擔任會稽太守。東吳被晉消滅之後,他又作了晉朝的郡陵太守。祖父葛雲,也曾做過東吳的大官,以煉丹著名,人稱葛仙公。葛仙公的弟子是鄭隱,葛洪就是從鄭隱處學習了煉丹術。後來葛洪又從師鮑玄,鮑玄見他年輕有為又聰慧上進,就把他女兒嫁給了他,就是著名的女灸法家鮑姑。葛洪一生著書很多,除上述《肘後備急方》《抱撲子》之外,還有《金匱藥方》一百卷,《杏仁煎方》一卷,《玉函方》《葛氏單方》等,可惜均已散佚。
葛洪治學講求學以致用,他敢於對之前的醫學家,諸如張仲景、華佗,以及對《黃帝內經》的一些看法提出異議,認為他們的著作篇幅浩繁,一些治法不適於一般群眾。在此思想指導下,他作了大量工作,廣搜民間簡、便、驗、廉的治法,多用“率多易得之藥,其不獲已須買之者,亦皆賤價,草石所在皆有”。這一點,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葛洪一生精於煉丹術,煉丹是化學製藥的萌芽。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我國就有煉丹方士,秦、漢時,煉丹術得到進一步發展。葛氏總結了秦、漢以前煉丹術的經驗,並接觸到一些重要的化學原理。他接觸的化學藥物是比較多的,僅其著作中提到的就有汞、硫、鋁丹、雄黃、雌黃等二十多種礦物藥,還有很多不純的無機物,如石膽(碳酸鈣)、礬(明礬)、石膏等,對每味藥的化學特點、產地、藥用價值,進行了解釋;並通過長期地觀察和實驗研究,認識了一些物質變化的規律。
在《抱樸子·內篇》裏,我們可以看到,葛洪曾做過汞與丹砂還原變化的實驗。他在書中說:“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丹砂,又叫朱砂,就是紅色的硫化汞,將它加熱後,分解出汞(水銀);汞再與硫化合,又生成紅色硫化汞。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製成的產品之一,是煉丹術在化學上的一大成就。葛洪還在實驗中發現了多種有醫療價值的化合物或礦物藥。至今,中醫外科普遍使用的“升丹”、“降丹”,正是葛洪在化學實驗中得來的藥物。葛洪的煉丹術,後來傳到了西歐,也成了製藥化學發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