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沈括,字存中,出生在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一官僚家庭。他的父親沈周(字望之)曾在泉州、開封、江寧做過地方官。母親許氏,是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婦女。沈括生於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他自幼勤奮好讀,在母親的指導下,十四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後來他跟隨父親到過福建泉州、江蘇潤州(今鎮江)、四川簡州(今簡陽)和京城開封等地,有機會接觸社會,對當時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有所了解,增長了不少見聞,也顯示出了超人的才智。他二十四歲開始踏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陽縣(在今江蘇省)主簿,以後曆任東海(在今江蘇省)、寧國(在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等縣縣令。三十三歲考中進士,被任命做揚州司理參軍,掌管刑訟審訊。三年後,被推薦到京師昭文館編校書籍。在這裏他開始研究天文曆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兼任提舉司天監,職掌觀

測天象,推算曆書。接著,沈括又擔任了史館檢討,熙寧六年(1073年)做集賢院校理。因職務上的便利條件,他有機會讀到了更多的皇家藏書,充實了自己的學識。1075年曾出使遼國,進行邊界談判,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地主階級革新派的代表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變法運動。沈括積極參與變法運動,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擔任過管理全國財政的最高長官三司使等許多重要官職。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變法失敗。沈括被誣劾貶官,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帶)。三年後,為抵禦西夏,改知延州(今陝西省延安一帶),兼任延路經略安撫使。因守邊有功,元豐五年(1082年),升龍圖閣直學士。但是不久又遭誣陷,降職做均州(今湖北省均縣)團練副使。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沈括花費十二年心血編修的《天下州縣圖》完成,被特許親自到汴京進呈。次年,定居潤州(今江蘇省鎮江東郊)夢溪園,在此安度晚年。

晚年的時候,沈括在夢溪園認真總結自己一生的經曆和科學活動,寫出了聞名中外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和《忘懷錄》等。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逝世。他一生著作多達幾十種,但保存到現在的,除《夢溪筆談》外,僅有綜合性文集《長興集》和醫藥著作《良方》等少數幾部了。《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是沈括一生社會和科學活動的總結,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文學、史學、考古、音樂、藝術等共600餘條。其中200來條屬於科學技術方麵,記載了他的許多發明、發現和真知灼見。

沈括在化學方麵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在出任延州的時候曾經考察研究漉延境內的石油礦藏和用途。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燒而生成炭黑的特點,首先創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鬆木炭黑製造煙墨的工藝。他已經注意到石油資源豐富,“生於地中無窮”,還預料到“此物後必不行於世”,這一遠見已為今天所驗證。另外,“石油”這個名稱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比以前的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石燭等名稱都貼切得多。在《夢溪筆談》中有關“太陰玄精”(石膏晶體)的記載裏,沈括根據形狀、潮解、解理和加熱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區分出幾種晶體,指出它們雖然同名,卻並不是一種東西。他還講到了金屬轉化的實例,如用硫酸銅溶液把鐵變成銅的物理現象。他記述的這些鑒定物質的手段,說明當時人們對物質的研究已經突破單純表麵現象的觀察,而開始向物質的內部結構探索進軍了。

此外,沈括還是個全才,他不但在科學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而且為保衛北宋的疆土也做出過重要貢獻。北宋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遼和西夏貴族統治者經常侵擾中原地區,擄掠人口牲畜,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破壞。沈括堅定地站在主戰派一邊,在熙寧七年(1074年)擔任河北西路察訪使和軍器監長官期間,他攻讀兵書,精心研究城防、陣法、兵車、兵器、戰略戰術等軍事問題,編成《修城法式條約》和《邊州陣法》等軍事著作,把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功地應用在軍事科學上。同時,沈括對弓弩甲胄和刀槍等武器的製造也都作過深入研究,為提高兵器和裝備的質量做出了一定貢獻。

宋應星

宋應星,字長庚,明朝萬曆十五年(1587年)出生在江西奉新縣一個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他考中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的教官)。在這個時期,他把他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麵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1637年)刊行。稍後,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縣)知府,大約在清順治年間(1661年前後)去世。宋應星一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產的態度。他對勞動人民懷有深刻的同情,對官府壓榨人民深為不滿。

除著有《天工開物》外,宋應星還有《卮言十種》《畫音歸正》《雜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傳。近年來,在江西省發現了宋應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議》《論氣》《談天》和《思憐詩》。《野議》是一部議論時局的政論著作,對明末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方麵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並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張。《思憐詩》包括“思美”詩十首,“憐愚”詩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憤世憂民的感情。《論氣》和《談天》是關於自然科學方麵的著作,從這兩篇的標題來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種》中的部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