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9年9月7日,凱庫勒出生於德國達姆斯塔特,1896年7月13日在波恩逝世。上中學時,對一切科學現象都感興趣,但對化學並無明顯愛好。1847年入吉森大學學習建築,當他聽了李比希的化學課後,轉而學習化學。1851年到法國、英國留學,與杜馬、熱拉爾、武慈、威廉姆遜等一流學者接觸,並開始了經典有機結構理論的研究。1860年9月組織召開了世界上第一次國際化學家會議,即卡爾斯魯厄會議。1875年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並獲該會考普利獎章。他還是法國科學院院士和國際化學學會會員。

在有機化學理論方麵,凱庫勒的貢獻最大。1857年左右提出有機化合物的硫比氫型和沼氣型;1858年提出碳鏈學說;1861年把有機化學定義為研究碳化合物的化學;1865年提出了苯的環狀結構理論。這些成就為有機結構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極大地促進了有機化學的發展。此外,他還發現了一些有機化合物。主要著作有《苯衍生物化學》《有機化學教程》《有機化合物結構研究》等。

作為化學教師,凱庫勒在化學教育活動方麵也給人類留下了罕見的豐功偉績。1856年就任海德堡大學有機化學教授時,他得到一間小研究室進行教學,並為少數學生提供實驗研究的方便,其中就有拜耳。1858年擔任比利時格恩大學教授。當時德國大學的製度規定,本校學生在其他大學聽過的課也算學分,所以不少學生為了聽凱庫勒的講課而聚集到格恩大學來,其中也有英國學生。這些學生中後來成名的學者有格拉澤、格登堡等人。1867年擔任波恩大學化學教授一直到逝世,那時該大學剛剛根據霍夫曼的計劃建成了一個設備完善的大型實驗室。在波恩期間,凱庫勒把全部精力傾注於講課和指導學生的研究。他作為教師具有傑出的才能,上課常常不拿講稿,即便如此,如果將其口授課程直接付印的話,也是別具一格的出色教材。他的風采容貌為其講課增添了引人入勝的效果。在指導學生工作方麵,他不讚成學生盲目聽從教授指導進行實驗的方法,而始終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上。

在這期間,對各種課題進行實驗研究、發表論文幾乎都是與學生共同完成的。如果有人反駁苯結構理論,他就立即發動學生進一步深入實驗,而後師生共同撰文批駁論敵。他在波恩大學培養了許多著名化學家,如範霍夫等。可見,凱庫勒不論在格恩大學還是在波恩大學都有自己的研究學派。另外,1877年他當選為波恩大學校長,雖然此時身體日漸衰弱,但還是做了許多工作,對於發展德國的高等教育起了很好的作用。

凱庫勒在1896年的旅途中不慎感冒,並發心髒病於7月13日病故。為紀念這位傑出的有機化學家,波恩大學校園裏還矗立著他的銅像。

諾貝爾

諾貝爾於1833年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他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幹的機械師、發明家,但由於經營不佳,屢受挫折。後來,一場大火又燒毀了全部家當,生活完全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債度日。父親為躲避債主離家出走,到俄國謀生。諾貝爾的兩個哥哥在街頭巷尾賣火柴,以便賺錢維持家庭生計。由於生活艱難,諾貝爾一出世就體弱多病,身體不好使他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活潑歡快,當別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時,他卻常常充當旁觀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

諾貝爾的父親傾心於化學研究,特別是喜歡研究炸藥。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藥,幾乎是在轟隆轟隆的爆炸聲中度過了童年。

直到8歲那年,諾貝爾才開始上學,但隻讀了一年書,這也是他所受過的唯一的正規學校教育。到他10歲時,全家遷居到俄國的彼得堡。在俄國由於語言不通,諾貝爾和兩個哥哥都進不了當地的學校,隻好在當地請了一個瑞典的家庭教師,指導他們學習俄、英、法、德等語言,體質虛弱的諾貝爾學習特別勤奮,他好學的態度,不僅得到教師的讚揚,也贏得了父兄的喜愛。然而到了他15歲時,因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學費,兄弟三人隻好停止學業。諾貝爾來到了父親開辦的工廠當助手,他細心地觀察和認真地思索,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那些重要學問,都被他敏銳地吸收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