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是一種具有高度皺折結構的蛋白質大分子,有高速高效的催化作用,是處於生物與非生物交界地帶的特殊物質。酶是不可缺少的,離開酶,生物的新陳代謝、物質合成、能量轉化以及降解都會全部停止。酶有如此的活力,如果能人工合成該有多好。科學家們也正奮鬥在這條道路上。首先,他們測算,一個單細胞中包含有千種不同的酶,在生物界中酶的種類有數百萬種。目前已經發現的僅有2000多種。對這些已經發現的酶,進行結構上的分析,以作為合成這種酶的基礎。
光譜分析可以把人類的基因結構精確地分析出來,並且能夠在細菌的DNA中找出與人類基因相似的基因。科學家們可以通過直接對細菌的基因進行裝飾,使它具有與人的基因相同結構的“完善拷貝”,這樣就能夠通過細菌來生產我們人類所需要的酶蛋白。美國的科學家已將人的胰島素基因成功地植入細菌細胞中,由這種細菌生產出了一種新的藥物——人胰島素,這樣就不會像以往使用牛胰島素那樣容易觸發患者的變態反應。藥物專家認為這種人胰島素藥效快,療效好。可以說,細菌生產人胰島素為我們悄悄地揭開了酶商品世界的帷幕。
微生物能量很大,盡管看上去很不起眼。它的體內有上千種酶、幾千個基因,隻要了解了微生物與高等生物都能通用的遺傳密碼,人就可以控製改造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參與工業生產,這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發酵。一般來說,通過現代發酵技術生產某種生物製品需要經過三個階段,首先要運用基因重組和雜交瘤技術生產出工程菌或細胞株;接著是大量培養細胞或進行細菌發酵;再就是將細胞與產品從發酵液中分離出來,進行純化和後處理,獲得最終產品。在這一過程中,要解決許多要實際操作工藝技術問題。比如說,在實驗室裏核酸的轉化量每天隻有10~14克,而在實際生產中要達到106克才具有規模效益;許多產品都是蛋白質、多肽類物質(如抗生素、激素、酶等藥品),對發酵過程的溫度、PH值,以及某些微生物酶的作用十分敏感,需要嚴格的監測控製;發酵液中產物的濃度很低,含量極少,對分離提純的技術要求精益求精,等等。
雖然要求很高,隻要技術水平能逐步提高,利用發酵工程生產生物製品前景還是很樂觀的。以磁性細菌為例,它能在體內自己合成10~20個磁性超微粒。之所以叫磁性超微粒,是因為這種微粒驅使菌體沿著磁力線從上向下運動。將磁性超微粒從菌體中提出來,可以了解它們都是些四氧化三鐵結晶,很容易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大約1微克(10~6克)細菌生成的超微粒可以固定200微克的葡萄糖氧化酶。而相比之下,人工製造的磁性超微粒,1微克隻能固定1微克,固定能力相差200倍。固定在磁性細菌生產的天然超微粒上的酶,活性也提高40倍。還可以將磁性細菌與綿羊的紅血球融合。因此,科學家們相信它會給人類治愈癌症帶來希望。因為人工合成的磁性超微粒往往不均勻,顆粒也大,導入人的血球很困難,且易使細胞毒化。而天然的磁性超微粒均勻一致,可以先將酶、抗體以及抗癌藥物固定其上,再導入白血球和免疫細胞裏,從體外進行磁性誘導,有可能最終製伏癌細胞而又不毒化正常細胞。隻要搞清磁性細菌合成超微粒的機理,就可以運用生物技術的基本手段,利用大腸杆菌生產大量這種神奇的顆粒,以造福人類。
生物學上有一個原理,雜交的後代性能比其父母代具有顯著的優越性,然而,不同種間又有不親合性,雜交後無法產生種子。現在有了植物細胞工程技術,可以進行離體試管授精和幼胚培養,攻克了雜交育種的障礙。這裏所說的“試管嬰兒”是人工種子,用人工方法直接製成種子,進入市場使新品種迅速推廣應用。這些人工種子是雜交生成的體細胞胚(也叫胚狀體),用富含營養和其他必要成分的凝膠物質包裹起來,製成外觀、功能與天然種子相似的顆粒。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這些人工種子和天然種子一樣可以發芽生成為新的植株。人工種子與天然種子相比有許多優點:可以在室內生產,不受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可提高育種效率,一個新播種用通常方法培育需要7~8年時間,而用人工種子隻要3~4年,可以縮短一半時間;還可以在培養基和凝膠物中加進所需要的物質成分(如生長激素、有用農藥、化肥……);人工種子播種後生長出來的植物就有一定的抗逆性;人工種子大小均勻,出苗整齊,好貯存和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