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DNA分子半保留複製模型(3 / 3)

1962年,植物受精技術試驗成功,之後在小麥與黑麥雜交、甘藍與大白菜雜交等40多種植物上都獲得了成功。利用幼胚培養技術也在小麥與大麥等13個屬間雜交上獲得成功。最近幾年,美、日、法、加拿大等國家都在人工種子研究方向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商品化的程度也提高了,許多人工製作的水稻、玉米、棉花、胡蘿卜、柑桔、芹菜、萵苣等植物的種子,已先後登台亮相。1985年,韓國首次成功地培育出4隻“超體雞”。方法是通過給一般火雞和母雞吃控製細胞分裂的藥,使它們的染色體增加為117個(比一般的78個多了39個)。這種雞重3430克,比一般雞(1900克)重78%。1988年,墨西哥的波托西牧場在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專家的幫助下,培育出一種矮小的瘤牛。他們選擇了六代“布拉曼斯”瘤牛分別實行基因處理,逐代培育,每代牛都變矮20厘米左右。最先用的瘤牛,成年後的體重可達1200千克,身高1.8米。經過多代培養,目前育出的矮牛體重隻有135千克,身高僅90厘米。這樣,飼養矮牛所需要的飼料隻是正常牛的1/10,而產奶量可達正常牛的1/2,有5倍的效益。再加上這種矮牛一年可生4頭新牛,效益就更高了。1991年,中國運用基因工程技術成功地創造出“轉基因鯉魚”。這種變種魚已有了第三代。它的食量大、長得快,是普通鯉魚生長速度的2~3倍。這種生長快速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員已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轉基因模型。他們用轉基因的方法人工培育的金魚,也比普通金魚的生長速度高4倍。

科學家們還用細胞工程培育出來了新的魚種。這種使魚卵和細胞融合的技術,是將魚類的培養細胞注入魚類還沒有受精的卵,從而獲得了魚類體細胞工程魚。他們還將草魚身上的細胞核取出來,移植到鯽魚未受精卵中,培養出形似草魚,鱗像鯽魚的變種魚。1992年,英國愛丁堡的一家藥品公司已培養了一隻名叫“特蕾西”的轉基因綿羊。科學家們在“特蕾西”還處在胚胎時,就把一種人體基因植入其中,培養出了這隻轉基因綿羊。現在“特蕾西”產的奶中每升含有人體蛋白1抗胰蛋白酶多達30克。如果人體缺少這種蛋白,就會引發肝功衰竭、肺氣腫、囊性纖維變形等疾病。僅在歐洲和北美洲,患有這種自身不能產生AAT蛋白的遺傳病病人就有10萬。通常這種藥用蛋白都是在實驗室中用動物細胞高成本生產出來的,而利用“特蕾西”所產的奶,問題輕易地就得到了解決。

把家畜的卵細胞放在試管中培養成熟後,進行體外受精再在試管中培養發育成早胚,進行冷凍貯存備用或直接移植到受體母畜體內,使之繼續發育直到產出仔畜。目前用體外培養、體外受精技術已經培育出的牛、綿羊、山羊、豬及老虎等試管動物300多隻。1980年,美國科學家波爾格用卵細胞體外培養、受精、培育成胚胎,創造出“試管牛”。1982年,前蘇聯的家畜遺傳繁殖研究所的專家,將牛的卵細胞進行體外培養,體外受精,然後將充分發育的胚胎移植到受體母牛體中,1983年產出了正常發育的牛犢。1986年4月日本福島縣福島種畜場,成功地將“黑毛”和種肉牛的精子與荷蘭的種奶牛的卵子實現了體外受精,並將兩枚受精卵冷凍保存,後又移植到一頭荷蘭種母牛體中,使其一次生出了兩頭雜交牛犢。這是世界上首次使冷凍雜交胚胎移植的“試管牛”。1992年12月,智利兩位科學家首次使駱馬卵子試管受精成功。

1986年以來,中國已先後在小鼠、兔子、綿羊和牛身上體外受精培育出試管鼠、試管兔和試管牛。美國在1990年成功地試驗了試管虎,有3隻虎崽在奧馬哈動物園降生,讓人們從中看到了保護瀕危動物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