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改變性別
黃鱔是淡水魚,人們非常喜食它。特別是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城市,常在家庭和宴會的餐桌上見到它們,黃鱔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人們也正是在對黃鱔的細致觀察後,發現了魚類中的一種特殊的繁殖方式——“改變性別”,因此可以說黃鱔擁有非常特殊的生物學價值。
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我國的科學家劉建康在研究黃鱔的繁殖習性時,就發現一個奇特的問題,在野外捕獲的大量黃鱔中,性別與體長有明顯的關係,較小的黃鱔主要是雌魚,而較大的多為雄魚。再進一步觀察時,發現所有的黃鱔都要經過一個幼體的雌性階段的發育,產卵以後又轉為雌雄間體,長大後則完全變成了雄魚。因此他認為黃鱔的雌雄魚是由於發育的時間決定的,不是由不同的個體確定的。每條魚都是先為雌性後為雄性。劉建康的論文發表後,在國際的科學界產生了極大影響,許多科學雜誌都紛紛加以評論和介紹。英國著名的內分泌學家布魯福曾在最權威的《自然》雜誌上撰寫評論文章說,這一發現對搞清魚類的內分泌係統和魚類的進化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與多數魚類不同,黃鱔的生殖器官卵巢和精巢都處於腸的右側,像個管狀的囊袋。性的轉化是由於卵細胞的逐漸退化和精細胞的不斷發育增多造成的,鱔魚的生殖腺經曆了雌性、中間性和雄性幾個時期。控製黃鱔生殖腺發生變化的器官是在黃鱔的頭部的腦垂體,垂體可以分泌幾種激素,其中有兩種叫做黃體生成素LH,和卵泡成熟激素FSH。當黃鱔的卵細胞發育初期,黃體生成素LH可以促進卵細胞的發育和成熟。隨著時間的推移,垂體內分泌的卵泡成熟激素FSH不停地增多,它可以促進黃鱔產生成熟卵,當卵產出後,FSH又可促進精子細胞的發育和成熟。在黃鱔的變性過程中,兩種激素的比例不斷發生變化,前者不停地減少,而卵泡成熟激素則不斷增多,正是這種激素的調節使黃鱔改變了性別。科學家們為了進一步證實腦垂體的調節作用,用鮭魚腦垂體的一種促性腺釋放激素(與黃鱔的卵泡成熟激素相似)注射到黃鱔的體內,奇特的現象發生了,很小的黃鱔很快就變成了雄魚。
魚類屬於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群類,它們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是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3倍還要多,所以一些魚類的身體結構保留著一些低等動物的遺跡。例如在一些無脊椎動物中,常存在雌雄同體的動物,如:渦蟲、蚯蚓和蝸牛,或孤雌生殖的動物,如:輪蟲、水蚤、蚜蟲等等,而在魚類中也有孤雌生殖和雌雄同體的現象,除了雌性先成熟的黃鱔外還有雄性先成熟的黑鯛和雌雄同時成熟的鳚魚等等。
金絲雀的繁殖
全絲雀的繁殖期在春季。溫暖的春光誘惑著金絲雀的性腺活動。激起雄雀的雄激素和雌雀的雌激素大量產生,這是一連串發展的開端。
由於雄激素的產生使雄雀在求偶行為中不斷地啼叫跳躍,激起雌配偶的雌激素產生。雄雀的不斷刺激,雌雀開始收集日後築巢用的材料,而體內卵巢內的卵開始快速長大日增,已到了像小粒珍珠那樣大小。接著雌雀前胸的羽毛開始脫落而形成孵卵斑,脫毛處的皮膚特別敏感。巢快好時雌雀便準備好交配。雌雀開始產卵時,它的孵卵斑在將產卵時紅得很透,這是皮下血管擴張而造成的結果。雌激素及其他次要激素產生的作用使排卵管擴張以便產卵,築巢的最後階段是雌雀的孵卵斑受到巢的材料摩擦刺激越來越嚴重,因此雌雀開始用軟羽毛墊巢盆底,巢和激素的刺激促使雌雀產卵,每日產一枚卵,幾天後產完卵,雌雀就開始孵卵,其他的家務諸如孵化期的守望工作由雄雀擔任。
鴕鳥的求偶
大自然中的事物千奇百怪,鴕鳥的求偶現象就非常奇特。求偶過程中,鴕鳥都會有一番簡單或是複雜的儀式,雄性往往采取主動,而由雌性采取主動,作出追求行為,一般是非常少見的。鴕鳥的交配之舞,正是這種動物界中反常行為中的例外,因此特別令人矚目。雄鴕鳥在整個求偶活動內的身份不太像個追求者,倒更像個被追求者。雖然雄鴕鳥羽毛絢麗多彩、具有非常明顯的標誌,但其行動卻不顯出主動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