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鴕鳥在進行繁殖求偶活動時,羽翮蹁躚地飄然起舞,試圖引起附近的雄鳥注意。盡管在平常的大多時間裏,鴕鳥的姿態總是笨拙不雅、滑稽和荒唐,但這時雌鳥跳出的求偶之舞卻出奇地雍容高雅,儀態萬端。在舞蹈過程中,當雌鳥對自己吸引雄鳥的魅力充滿信心時,便會離群獨行,而雄鳥則緊跟雌鳥,拚命追逐,最後的結局必是皆大歡喜,結成良緣。
達爾文蛙的“育兒室”
有自然界中的蛙類,一般的種類產卵數都有上萬顆,而達爾文蛙的產卵數量僅20~30粒,這是因為達爾文蛙的幼兒得到了很妥善的保護,從而得以延續得後代。這種蛙是由智利出產的,達爾文發現並命名的蛙——達爾文蛙,雌蛙在繁殖期產30個很大含卵黃很多的卵,兩隻或三隻雄蛙非常耐心地守在旁邊護衛。兩三個星期之後,胚胎發育成熟,透過薄薄的卵膜能夠看到它們的活動。就在這時,每隻雄蛙都用舌頭拾取一些卵,幾天內所有的卵都收集起來了,進到蛙的口中。令人奇怪的是,這些卵並非被吃進蛙胃,也不是放在口腔裏,而是在蛙口前部的一個深皮褶裏——起鳴叫作用的聲囊,當蛙呱呱鳴叫時,我們能看見聲囊膨脹成球好像擴音器。誰會想到聲囊還能當孵化室。達爾文蛙的聲囊又大又深,也許這是動物界裏最安全最省經費的育兒室了。從聲囊中孵化出來的蝌蚪,在其中生活,從卵黃中吸取營養,從父親那裏吸取氧氣。當它發育完成、失去尾巴成為小蛙後,就以它進入時的相反方向經過父親口腔離開。
雄刺魚的愛巢
雄刺魚一般在初春的時候,獨自遊離整個冬天都在一起的魚群。它們從淡水深處遊到溫暖的淺水中,在這裏生長的綠色植物形成了對刺魚的刺激,於是產生了一係列行為反應:每條刺魚都先選擇一個區域,然後開始用植物在這個區域內築巢,在雄魚離開魚群的時候,雄魚的體色發生變換,由原來冬季暗灰色的“外衣”,更換成兩腮和嘴下部粉紅色、背部淡綠色的“春裝”,這時它的性格也逐漸好鬥。它占據並保衛這個地方不被其他雄魚侵犯。雄魚鞏固領地之後,便開始築巢行為。它先用嘴含住泥沙,吐在一旁,挖成一個淺坑,然後收集長條形的水草,堆在淺坑上,在上麵來回遊動,排出一種自腎髒分泌的粘液把水草粘合在一起。接著,用嘴把草團推拱成丘狀,然後用身體把草丘中穿一條小隧道,一個供雌魚產卵的精致的窩巢就築成了。雄魚在做窩的同時,體內的刺激物又使它體表的顏色發生變化,腹部變成鮮紅色,眼睛發藍,背部則呈藍色。一旦雄魚披上這身色彩斑瀾的盛裝,就開始了求偶的活動。一旦有雌魚遊進雄魚的領域,雄魚便在異性前遊出之字形“舞蹈”,告訴對方自己是雄魚。雌魚則揚起頭來接近雄魚,表示響應。雙方交換了婚嫁信息之後,雄魚便向築好的窩遊去,雌魚則在後麵相隨。在這一過程中,雄魚體表的顏色和遊動的之字形體姿是吸引雌魚前來的刺激信號;而雌魚充滿卵細胞的膨脹發亮的腹部和揚頭的遊動姿態則能對雄魚產生刺激作用,最後使求偶活動的成功。
分工合作的珍珠魚雙親
結群或結隊是社會行為中最簡單的形式,它指的是很多個體都在一起,相互接近,相伴廝守。它們共同行事,全體成員都按約定的定時定向方式來活動,並以相互的影響,來達成這種一致。很多情況下,雌雄之間還會分工合作,這種分工不僅是指在交配活動中任務不同,還包括在育幼時也有相互合作的表現。
雌雄珍珠魚是一對很稱職的父母,它們在孵卵育幼的過程中會輪流地去教導保護幼魚,使幼魚剛孵化不久後,便能成群聚集,這樣父母雙親易於照顧,又增加了安全指數。大魚以很明顯的“之”字形泳姿不斷遊動,幼魚便都會跟隨它行動,這樣幼魚們便被結成了群。當另一條大魚來替班時,大魚之間有一定的換班儀式,以保證幼魚在換班的時刻不會跟從原來的大魚遊開,或分散開來,那麼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呢?接班的魚迅速直線遊進魚群,接著作之字形遊動,而另一條被替下去的大魚,則快迅直線遊離,使魚群不被幹擾。顯然之字形的泳姿更能吸引幼魚的注意。
偷懶的杜鵑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