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再講插柳吧。插柳之所以能活,是由於這一段莖雖然脫離了母體,但仍然是有生命的。隻要環境條件合適,在截斷的傷口部分,細過細胞分裂可以產生出一團白色的細胞團(愈傷組織),並且從這愈傷組織的地方能長出根來。這樣,截下的那一段枝條就成了一顆能獨立生活的植株。用扡插來繁殖的植物很多,像果樹中的無花果、葡萄、石榴;林木中的白楊、泡桐、水杉、桑樹;觀賞植物中的夾竹桃、月季、非洲紫蘿蘭等,它們中有的是用莖、有的用葉、有的用根,通過扡插繁殖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擴大植物的數目,而且可以保證植株的遺傳特性不變。對於有些采用扡插而不易生根的植物,還可以用植物激素,如萘乙酸、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處理來促進插枝生根。
近年來,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的迅速發展,利用植物組織培養的方法將植物的一小塊葉、一小段莖,甚至一個細胞放在玻璃瓶內的培養基上培養,而產生出成千上萬的植物新植株來。這叫做植物組織培養法,它能快速繁殖植物新植株,所以有時就簡稱“組培”或“快繁”。這種方法與用扡插的方法相比較可以說又前進了一大步。
種子的萌發
有種子植物的生長,是從種子的萌芽開始的。種子的萌芽需要在適宜的溫度、充足的水分和氧氣供應,種子從休眠的靜止狀態轉變為活躍狀態並開始胚的生長,這就是萌發。種子萌發後,胚繼續生長,通常以胚根或胚芽伸長到一定程度時,作為種子萌發的標誌。如水稻,在胚根突破種皮時為“露白”,幼芽長度達到種子長度的一半則為萌發。萌發的過程,從種子吸水膨脹開始,然後種皮變軟。吸水之後,原生質由不活躍的凝膠狀態變為活躍的溶膠狀態,種子內代謝活動大大加速,貯藏的物質發生轉化,並分解為可溶性的簡單化合物,運送到胚部的生長區,作為幼苗未獨立之前細胞活動和生長所需的物質與能源。種子萌發時物質轉化、能量轉化與形態轉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就是水。在水分吸入的同時,氧氣也隨之進入種子。通過充足氧氣的供應,使貯藏的有機物逐步氧化分解,最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出能量。因此,種子萌發時能量的供應過程也是一個需氧的過程,如果氧氣供應不足,正常的呼吸作用會受到影響,種子也不能正常萌發芽。所以播種時如果播得過深或土壤積水都會造成種子缺氧而影響萌發。萌發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溫度。溫度的高低主要與酶的活動有關。種子萌發時內部發生的一係列生物化學變化,都是由酶在控製著。溫度低時,酶的反應慢或停止;溫度太高,酶又會被破壞,因此,種子萌發時必須有一個最適的溫度。多數種子萌發時所需的最低溫度為0~5℃,最高不超過35~40℃,而最適的為25~30℃。一般說來,隻要是有活力的種子,在滿足了水分、氧氣、溫度這三個條件之後都會順利萌發。但也有少數種子萌發時則需要光照或黑暗的條件。如胡蘿卜、煙草和禾本科牧草的種子在光下萌發更好,而莧菜種子隻有在黑暗中才能萌發。
種子萌發是植物生命中最重要的轉折時期,了解了它們在萌發時必須的條件及物質轉化特點,對合理運用農業技術措施,促進生產發展極為重要。
被動爬行的種子
爬行動物在自然界中隨處都能見到,爬行的蛇,可作尺蠖運動的昆蟲幼蟲……那你知道會爬的種子嗎?
有這種神奇本領的種子就是野燕麥的種子。先來看看它是怎樣爬行的。它的種子外殼上有一根長芒。芒的中間呈膝狀彎曲。長芒分為芒針(上部)和芒柱(下部)兩個部分。芒柱平常是扭曲著的,它有個特殊功能,就是對空氣幹濕度極為敏感。空氣相對濕度的增加,芒柱就會不停地吸水膨脹,隨後發生旋轉。芒針在旋轉的芒柱帶動下也朝同一方向旋轉。這時膝狀彎曲部分會逐漸伸直,種子便向前爬行。如空氣變得幹燥,芒柱就會由於不斷的失水而幹縮,隨之產生反向的旋轉運動,長芒中間部分又形成膝狀彎曲。這樣,由於長芒的伸曲運動,種子便產生了向前的爬行動力。又由於種子外殼上長的細硬的短毛是朝同一個方向生長的,因而起著種子隻能向前而不能後退的作用,野燕麥種子就是這樣一步步向前爬行,遇到地縫,就可鑽進去,一當外界條件適宜時,就在那裏萌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