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多孫”的病毒

病毒顆粒的個體很小,也不具細胞結構。它們隻能在特定的宿主細胞內繁殖,在體外它不具有任何生命特征。可是一旦進入宿主體內它就大顯身手,指揮並控製宿主細胞內原有的各種“機器和庫存原料”按照病毒的遺傳特性來複製和親代一樣的子代。

有些病毒增殖後的子代能夠在一定時間內繼續少量釋放,有的病毒則大量累積,使宿主細胞破裂,一次排出。不同病毒從感染到釋放這一周期長短各異,有的隻需十幾分鍾,有的則需幾十分鍾或更長。產生和釋放的子代數量因病毒宿主和環境條件不同而異。有的一“胎”生幾十子,有的幾百子,有的則成千上萬。被釋放的子代病毒,又能夠更多地去感染,開始新的生長周期。如此重複,“子子孫孫”愈來愈多,真可謂“兒孫滿堂,多子多孫。”

著生在白蟻巢上的雞蓯菌

我國西南地區有一種著名食用菌叫雞蓯,它的形狀像傘,味如雞,四川人稱之為傘把菇,台灣人稱之為雞肉絲菇。雞蓯與白蟻有關,大多生於白蟻巢的菌台上。在離地0.5~1米深處的白蟻巢的地下洞穴內充滿著單個或者通常2~4個一小群的白蟻巢。白蟻巢形狀各不相同,它的表麵被劃成一道道不規則、曲折的陷窩,這些陷窩被雞蓯的菌絲所充塞,這樣,白蟻巢實際上已成為菌台了。菌台的主要成分,據研究有木質素、維生素、植物腐殖質、土顆粒、木質纖維、白蟻的分泌物以及其排泄物等。這些豐富的有機營養、周圍的礦物質和水分已成為雞蓯菌生長發育的很好的“天然培養基”。菌絲在菌台內不停地生長,發生分枝,漸漸纏結形成白球狀的突起或稱小白球。這種白球狀突起呈半球狀,直徑0.5~2.5毫米大小,是由菌絲交織而成的,將發展而成為雞蓯菌的原基。原基吸收菌台上的營菌養和水分逐漸變大伸長,生成圓柱狀菌絲,插入菌台及土壤中,向上則形成假根,它的頂部逐漸分化成菌蓋和菌褶的雛形。隨著假根朝著光線方向向上移動,從菌蓋中央的乳頭狀突起頂破表土向外露出地麵上,之後雞蓯菌的菌蓋、菌褶和菌柄等一般傘菌所具有的形態特征完全展示出來:終於發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子實體。

雞蓯菌非常美味,人們很喜歡采食,雲南地區能與雞蓯共生的白蟻有7種之多。雞蓯利用蟻糞和白蟻分泌的激素促進生長,白蟻則以雞的白色菌絲體作為食料。有經驗的雲南農民掌握了白蟻與雞蓯的共生關係,常在早春向白蟻窩潑水以促進白蟻窩中的雞蓯菌絲的生長,這樣,他們就能在白蟻窩上收獲較多的雞蓯。

“嬌氣”的猴頭菌

食用真菌中有一種叫猴頭。猴頭又叫猴頭蘑,子實體圓而厚,常在樹幹上懸掛,布滿針狀菌刺,外形頭狀或倒卵形,極似猴子的頭,故而得名。它本來是一種深山密林中的珍貴食用菌,現在,已經能夠進行人工栽培了。在栽培猴頭菌時,如果管理不當,就會出現珊瑚狀的猴頭菌,有的還會出現表麵粗糙、有皺褶、沒有菌刺的球菇,有的猴頭菌會發紅或發黃。這是因為猴頭菌對二氧化碳十分敏感,當二氧化碳濃度積累到0.1%以上時,已分化的原基不能形成正常子實體,以基部為軸心,不規則地多次分刺,就形成了珊瑚狀的“花菇”,或在分枝頂端形成發育不良的幼小子實體。“球菇”出現的原因是由於管理條件不當,室溫高於24℃,濕度低於80%,影響到菌刺的形成,使得菌體畸形發展。猴頭菌的幼蕾一般呈白色,有的菌株呈粉紅色,是正常現象,隨子實體的發育成熟,可轉變成白色。如果培養室溫度長期處於14℃低溫下,那麼,子實體就會發紅。子實體瘦小,菌刺卷曲,呈黃褐色,大多與培養室的溫度過低有關。

所以為了使猴頭子實體能正常形成,在子實體發育期間,要保護室內有足夠的新鮮空氣,降低二氧化碳的濃度,另外,溫度要控製在18~20℃範圍內,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95%。當然,最好室內有一定的散射光。這樣,子實體就會長得健壯潔白,產量也會大大提高。

銀耳必須有“伴生菌”

銀耳也叫白木耳,屬擔子菌綱、銀耳目、銀耳科、銀耳屬的一種。子實體狀好像雞冠或花瓣,富含膠質,白色半透明。銀耳的生長發育也需要某種微生物的“幫助”。我國廣大栽耳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發現,在生長銀耳的耳棒上總伴生著一種名叫“香灰”的真菌。這種真菌的子囊果為黑色顆粒,在馬鈴薯、蔗糖等培養基上能產生黑色色素,其分生孢子為黃綠色,形似灰。如果沒有香灰菌絲的幫助,銀耳生長不旺。但是,香灰菌絲單獨在椴木或木屑培養基上生長也不會長出銀耳子實體。香灰菌絲是銀耳菌絲的伴生菌,它對木材有分解能力,能幫助銀耳菌絲獲取所需要的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