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原始部落大探索(1 / 3)

尚武好鬥的霍屯督人

在非洲的南部地帶,生活著霍屯督人。霍屯督人屬遊牧民族,居住的環境多是幹燥而涼爽的地方,季節性比較明顯,夏季炎熱,冬季也能見到霜花。因而水在霍屯督人當中顯得十分重要。他們的地區盡管雨水不多,但仍可見到鬱鬱蔥蔥的綠色海洋,為他們放牧提供了天然草場。他們飼養一種角非常大的牛,多毛的肥尾羊和狗。牛在霍屯督人的社會生活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除牛奶是他們的主食之外,牛也是他們重要的運輸工具。霍屯督人的狩獵工具非常簡單、原始,狩獵方法頗多,但都十分落後。

霍屯督人最基本的社會經濟單位是家庭,並由若幹個家庭組成一個父係氏族,每個父係氏族組成一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稱和酋長。有的部落以自己的祖先命名,有的根據地理環境和物體命名。每一個部落在地域上並沒有明確的劃分,主要以原有水源、原有草地,來維持他們的生活。水源就是他們的財產。有幾個父係氏族,相對強大,較有影響的氏族是孕育酋長的氏族,酋長由該氏族產生。酋長得到眾多人的認可和尊重,並與其餘的氏族首領組成部落會議,酋長按父係由長子繼承,如沒有兒子則由酋長的兄弟或兄弟的兒子繼承。無論如何,這一權力絕不傳給婦女。繼承人是任何人無權爭奪的,就是酋長也無權剝奪其繼承權。當然酋長有權自願將自己的職位讓給繼承人,酋長與普通老百姓之間來往沒有任何清規戒律。

霍屯督人尚武好鬥,他們對戰爭並不懼怕,也不陌生,部落之間的戰鬥經常出現,搶劫牛群,誘騙婦女,侵犯領土等事件,往往都是戰鬥的序曲。類似事件發生後,受害者一方往往派出一名使者向對方提要求和賠償價格,如果對方接受這些要求,便可以息事寧人,如果對方不接受條件,惡戰即將開始,全部落的男人在酋長的率領下前去劫寨。出發之前,那些沒殺死過敵人的戰士要喝牲畜的血,並利用占卜術求得吉兆。他們的戰術往往是突襲並利用公牛助戰,一般都偷偷地藏在水源附近,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對方早有防備。這時複仇者保持一定的距離進行箭攻,然後步步逼近,最後雙方進行交手戰。他們的武器則是長矛和圓木棒,有時手上還有一種防身的牛皮衣,這是用雙層生牛皮製成的。在最激烈的時候,他們有時趕出公牛與敵人戰鬥。

霍屯督人除部分改信基督教外,其餘的人保持萬物有靈信仰,崇拜自然力和祖先,相信巫術。巫師是被看成最有魔力的人,他們法力很大,並非常人所能類比,他們有特殊的魔力,不僅可以在人間行使魔法,而且還可以到陰間與鬼神往來。他們一直以人與神鬼的媒介的身份,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求得他的魔力,幫助自己解決棘手的實際問題。同非洲的很多民族一樣,霍屯督人對月亮的崇拜顯得十分突出。每當新月和滿月之時,他們特別激動,稱月亮為“統帥”,整夜為之歡歌曼舞。他們認為,月亮會給人們帶來好運,會給人們帶來很多他們需要的東西。有時,他們對月亮高聲呼喊“我們歡迎您!”“給我們的牛多多的飼料,多多的牛奶,讓我們的生活比蜜還甜”。他們相信他們所愛的月亮會使他們如願以償。

霍屯督人男女之間的婚姻是自由的。但表麵上還要經過家長的同意,傳統婚俗按四個步驟進行。第一步說親,說親是雙方家長的事,男方家長首先請媒人到女方父母家去提親,無論同意與否,女方父母最初的態度總是找理由推卻,一般說這已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序幕了,經過反複的磋商,女方父母才表示同意,但還必須經過女兒的同意。

第二步求婚,這次小夥子要親自出場向姑娘求婚。他們的求婚方式既誠懇又奇異,男青年晚上到姑娘家,並睡在她的身邊表示誠意,而姑娘則會起身離去,到別的地方去睡。小夥子不著急,一個人睡在那裏到天明,有時這種行動要反複多次,這就需要小夥子有耐心,這是姑娘對他的考驗,如果姑娘幾天以後回到原來的地方睡覺,就證明婚姻大有希望,姑娘已經同意了。男青年等到第二天便高高興興地向女方的母親送禮,與姑娘交換長袍並送給姑娘最喜歡的香粉,給未來嶽母的禮品,是用貝殼或鴕鳥蛋殼鑲嵌的腰帶。

第三步婚禮,在女方處舉行,同時要舉行宴會加以慶祝,食物一般由新郎的父母提供。結婚的當天,新婚女子要向雙方的母親贈送一頭母牛,以表她對母親哺育的感激之情。婚禮宴會一般都在晚上舉行,氣氛十分熱烈,即使是婚宴,也不會破壞原有的老規矩,男女分開吃,但不同的是新郎則加入到婦女一邊,這隻是象征性的,因為他有單獨的食具和專門的一份食物。喜慶之日,人們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新房就在女方父母住宅的附近,這是新娘父母送給女兒的一份嫁妝。新婚夫婦就住在那裏。

第四步服役,婚後的一段時間內,新郎要住在新娘家,為女方家做事,時間大約一年,隻有當第一個孩子出世為止,他才可以結束這種寄居妻家的生活,將家搬回自己的部落中去。霍屯督人實行一夫一妻製。但妻子不能生育或隻生女兒時,丈夫有權要為其留後,將妻子的姐妹,特別是未婚的和守寡的姐妹都視為自己的妻子,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但是,他卻非常尊敬他的嶽母,而且還要回避。而富有的人可以娶二、三個妻子,但後來的妻子則住在另外一幢房子裏,正妻有一定的地位,其兒子有優先繼承權,其他妻子的地位都沒有正室高。喪偶的人都被認為是不潔之人,如果再婚必須舉行一定的儀式,婚禮後,他們雙雙回到房間內進行一種類似紋身的儀式。當然,這種儀式要由再婚寡婦進行。老者首先劃破她們的皮膚,然後將綿羊血和從老者手臂上劃下的汙垢擦入她們流血的傷口內。然後吃上一頓飯,當然,這頓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用,隻有和她們有同等經曆的人才能參加他們的羊肉宴。再婚者的隔離期從紋身開始,痊愈結束。最後,他們由老婦人用水為他們洗澡,換上新衣服,進行儀式性的引導,恢複正常的生活。

偽裝成樹的米凱亞人

米凱亞人是馬達加斯加原始居民的後裔,他們居住在這個島嶼的西南部,大約有100人。他們是遊牧部落,從不與其他部落接觸,遇到其他人,他們就躲起來。當地人稱他們為“偽裝成樹的人”。米凱亞人不論男女老少,每隔兩三天就要換一個地方,他們居住的地方氣溫高達攝氏50度,但由於幹旱他們每天隻喝一杯水。他們捕獵刺蝟,但主要食品是一種叫“巴包”的植物塊根。尋找“巴包”的方法是米凱亞人一個從不外傳的秘密,以免其他部落的人找到“巴包”。

以械鬥為樂的雅利人

雅利人居住在印度尼西亞的伊裏安查亞,他們從事農業而不願在森林裏采摘果實。他們種植甘薯、山藥、小米和芭蕉,捕捉蜥蜴、老鼠、青蛙和袋鼠,他們還養豬。

雅利人住的茅草房的房頂一直拖到地上。看上去他們過著和平的生活,但實際上他們非常好戰,經常與鄰居達尼斯人械鬥。

械鬥是他們的民族體育運動,參加械鬥的人身上和臉上塗著泥土,不讓別人辨認出來。械鬥前舉行隆重的儀式,出征的戰士戴上用天堂鳥羽毛製成的帽子,還當眾展示人的骨頭。

吃白蟻的俾格米人

在以剛果盆地為中心的赤道非洲森林地帶生活著一群俾格米人。俾格米人分為四大群體:賽加人、特瓦人、羞色拉人和姆布帶人。他們主要分布在幾內亞、喀麥隆、加蓬、剛果、安哥拉、紮伊爾等國家。俾格米人主要靠狩獵為生,每次集體出征狩獵時,都要在距早已搭好的草棚300米遠的地方燃起一堆“獵火”,陸續到來的人們聚集在火堆周圍。然後,人們用燒過的樹枝敲打獵網和樹杆,同時向森林中的諸神祈禱,保佑他們出師順利,滿載而歸。捕獲獵物之後,人們便興高采烈地將其運回草棚前。他們中間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首先將較大的獵物的頭砍下來,獎給清早點燃獵火的人。其次他們把中型的獵物一般將前股及肋骨分成雙份,後股及腰分為兩份,將其四份加以熏製。對於小的獵物則簡單得多,不必分割,隻要完整地進行加工就可以了。他們這樣精心製作肉類,是為了與附近農耕民族交換農產品和生活必需品。至於剩下的其他部分,如內髒、蹄子則當天吃掉,這些東西都要平均分給每一個參加捕獵者,而沒有加入捕獵的家庭也人手一份。

俾格米人有一種非常富有情趣的舞蹈,叫做“大象舞”。在俾格米人的一生中,捕獵大象被看成是一種既十分危險又非常神聖的壯舉。正因如此,多次捕獲到大象的人則被視為頂天立地的英雄“圖麻”,倍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這是俾格米人在狩獵中的最高榮譽。在捕獲大象前,獵手們要跳“大象舞”,由一個人扮成大象,象牙用舉起的雙臂代替,他的動作十分逼真,惟妙惟肖,而其他人則做著各種狩獵的動作,展示即將在獵場上出現的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麵,以增強人們的信心,保證狩獵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