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原始部落大探索(2 / 3)

俾格米人有一種特殊的習慣,那就是他們最喜歡吃白蟻。白蟻出洞,則預示大雨降臨。每當天氣悶熱,下雨之前,白蟻自動離開巢穴,向平地轉移。俾格米人抓住這個絕妙的時機,一邊捉一邊吃,津津有味。而平時,在無雨的情況下,他們就采取煙熏的辦法將白蟻攆出洞來。

俾格米人發育成長較之一般人要快,在他們八、九歲時,性機能就已發育成熟,便開始過性生活,進行自由和不受限製的性交,這個時期一直持續到結婚時為止。婚後夫妻之間是不準背叛的,家庭製度的神聖使得他們之間少有犯罪和敵對現象發生。

俾格米人的信仰與眾不同,他們把森林視為至高無上的神,稱自己為“森林的兒子”。他們是不允許砍伐正生長著的樹木,要取暖作燃料使用的,必須是幹枯死亡的樹枝。

臀越肥越美的布須曼人

布須曼人是南部非洲大沙漠最古老的居民,居住在南非的好望角。多少世紀以來,他們始終保留著祖先留下來的傳統,過著遊牧生活方式。他們把幾個名字相同,語言相通的群體結合在一起,就是一個部落,也可叫做“聯盟”。他們的家族同屬一個祖先,每一個這樣的“聯盟”都有固定的被劃分出來的土地,如村地,窪地,一般情況下,他們都在自己的領地內生活,很少有越境行為。每一個部落都有一個臨時的首領,首領的權力僅限於對飲食來源、水、火等一係列日常生活的管理,選擇居住地與遷徙以及內部糾紛的調解與仲裁。

沙漠中的生活,使很多人難以想像,一年中沒有多少天的雨季,使人覺得那裏是生命的禁區。然而,布須曼人世世代代在那裏生活了幾十個世紀。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像駱駝一樣,甚至比駱駝還耐幹旱,可以幾十天,甚至幾個月不喝水。不了解布須曼人實際生活的人,是不會知道他們是怎樣以物代水的,為了尋找第二水源,就需要對植物含水量大小具有很強的識別能力,哪種植物的根部含水量大,哪種植物的莖可以吸出水來,他們均一目了然。在荒漠之中,有一種藤蔓植物,有一個很大的與這小植物不相稱的塊根,這些塊根有的像大蘿卜,大的則有南瓜那樣大。但想得到它不太容易,不僅要仔細尋找,而且還要挖地三尺。布須曼人得到此“寶貝”後,用刀將根塊削成碎末,擠出汁液飲用。這種塊根的含水量十分可觀,大一點的塊根,完全可以保證一個人一天的飲水量。

布須曼人與其他非洲人有明顯的區別,他們的身材矮小,成年人身高1.2米左右,皮膚呈黃色或黃褐色。並自幼就出現皺紋,頭發黑而稀疏,卷成胡椒子狀。麵部扁平,顴骨突出,鼻子較寬、較扁,前額突出,眼睛較窄,沒有耳垂。他們與眾不同的是,脊椎骨的下部通常形成彎曲形並且向外突出,因而顯得臀部特別大,尤其是布須曼婦女,臀部和大腿特別粗,形成一種特殊的肥臀,布須曼人以臀肥為美,以至青年男子在擇偶時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看姑娘臀部到底有多大,是否夠刺激。

生活在沙漠地帶的這些布須曼人,對少年男女的成年儀式都很重視。少女的成年儀式,在初潮後舉行,大約需要一個多月左右的時間,同時要禁食一些食物。在此期間,由一個婦女專門負責她每天的生活。這一個月的時間,就是少女向成年過渡的橋梁,在此期間,她要學習有關成年婦女應懂得和掌握的知識,特別是婦女生理方麵的知識。當“禁閉”結束後,她就離開了少年時代開始了成年婦女的生活,她已不是孩子,可以考慮結婚問題了。

男孩子稍大一點,就隨著大人們開始狩獵了,但仍是孩子,隻有當為他舉行成人禮之後,他才算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可像成年男子那樣做一些事情,在這之前卻不能,男孩子成人儀式也需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巫師首先在他們的額頭上麵刺上代表自己部落的特殊標記,隨後,他們便離開自己的親人到灌木叢中,去過一種隔絕式的獨立生活,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艱苦鍛煉以培養他們的勇敢、智慧和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鍛煉使他們更加清楚作為一個布須曼男子所要具備的條件和社會責任。同時,他們還要學習本部落的“曆史”——口頭傳說,布須曼人的曆史就是這樣一代代口頭流傳而形成的。一個月以後,少年就成了成年男子,他們一個個高高興興地回到家中,開始新的成年人的生活,至此,他們可以參加成年男子的一切活動。叢林之中的這段生活,給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今後無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他們都會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這種教育雖然僅有一個月時間,但它的影響將是永恒的。

布須曼人能歌善舞,狩獵之前,豐收之後以及各種儀式,慶典都有歌舞助興。“愛情之舞”是少女成年儀式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節目,全部由女人參加表演,她們邊唱邊跳來到第一次來潮的少女家外,用這種方式向她表示祝賀,祝願她們健康成長,其中的“羚羊之舞”具有雙重含意,在狩獵前跳該舞,是為了祝願狩獵成功,而當他們之中有人生病特別是婦女生病時,男人們就圍著坐在火旁的婦女跳這種“羚羊之舞”。布須曼人認為,用男人的陽剛之軀趕走病魔是最好的醫療方法。布須曼人當中還有一種帶宗教和迷信色彩的“招魂舞”,跳這種舞必須圍著篝火進行,因為他們認為這個舞蹈之中,火就是神靈的代表。該舞開始時,一個婦女坐在火堆一邊,而一些人則邊唱邊跳並用手拍打著節拍,而後,一些人相繼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隨著人員的不斷增加,唱和打拍子的節奏越來越快,人們跳得也越來越狂。這時突然一個男子站起來,雙腳在拚命地跺地,全身在急速地震顫,就這樣不停地跳著、跺著,直至跌倒在地。於是驚人的場麵出現了,倒在地上的男人用雙手抓住雙腳,在女人和火焰的周圍轉圈滾動。隨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他的隊伍中來,喊叫聲也隨著人員的增加而越來越大,當然這樣滾來滾去僅限於男人,而婦女則圍著火焰邊唱邊跳。

這時舞蹈的隊伍在發生著變化,分為內圈和外圈,女人圍成一圈在內,男人圍成一圈在外。圈內的女人們肥大突起的臀部不時碰撞著外圈的男人,這時歌舞進入高潮,幾個男人跳得汗如雨下,圍著一個唱歌的女人,拚命地上下揮著胳膊,似乎已進入一種不可自控的如醉如癡的瘋狂狀態之中,直至倒地,不省人事為止,而隻有這樣,布須曼人才認為陰魂才真正地回到了人體之中,這才是自己與神靈相結合的象征,又是死而複生的標誌。

嘴裏放盤子的穆爾西女人

20世紀70年代,一位英國人類學家首次發現了穆爾西族,當時那裏的人還不知道埃塞俄比亞是何地。時至今日,穆爾西人依然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埃塞俄比亞政府也不大管他們,讓他們自治,並將他們生活的區域劃為國家公園,把他們保護起來,鼓勵外國遊客去參觀旅遊。穆爾西人居住在埃塞俄比亞南部的奧莫山穀,他們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原始部落之一,穆爾西人沒有領導者,隻有遇到要與外族決戰時才開全族大會,討論到大家意見完全一致時就算做了決定。他們做決定前通過看牛腸子來占卜吉凶。他們從中到底能看出什麼名堂,外人不知。穆爾西人信仰萬物有靈,喜歡通過預言判斷事情。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幾乎都不懂埃塞俄比亞的官方語言。

在埃塞俄比亞有不少奇特的現象,穆爾西部落婦女的大盤子嘴就是其中之一。因為穆爾西婦女用土盤子來裝飾自己。這種習俗與亞馬遜地區的卡亞波印第安人相似,她們把一個烤幹的土盤子(或者是木盤子)掛在嘴唇上。在青少年時期就把盤子塞進嘴裏,嘴唇隨之裂開,長大以後,就可以換上更大的盤子。嘴唇戴盤子不僅是為了美麗,而且是財富的象征,誰的盤子越大,她的嫁妝也就越多。嘴裏的盤子越大,姑娘的身價也越高。穆爾西人不怎麼吃牛肉,因為牛是鎮家之寶,餓得要死時才用它換糧食,或者孩子嫁娶時用牛當彩禮。如果姑娘的盤子屬於最大的那一種,那麼她父母可以收到50頭牛的彩禮,一下就成了富翁。

她們是如何把那個巨大的盤子放到自己嘴裏的呢?原來這些穆爾西女子從10歲左右就開始練習往嘴裏放盤子。盤子型號不同,都是泥土燒製或用木塊做的。平時放在嘴裏,吃喝時才摘下來。開始往嘴裏放盤子前要動一個小手術,用小刀將下嘴唇和牙齦之間切開一個口子,使下嘴唇與齒根分離。然後,先放一個小盤子把口子撐開,使其不再長回去。日後逐漸將小盤子換成大盤子。嘴唇自然越撐越大,最大的嘴唇能翻到頭上把臉包住。這個痛苦的過程伴隨著女孩成長為婦人。

穆爾西人以大嘴為美、為榮的這個傳統已無法考證,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但人類學家研究說,這個傳統有3種解釋:一是古時人們為防止外族入侵者或奴隸主看上本族的姑娘,故意把她們打扮得嚇人以保其純潔;二是防止魔鬼從口裏進入身體;三是女子美麗的標誌。心理學家則解釋說,人類有一種自殘的本能,越原始的民族表現得越明顯。自殘的潛意識是要顯示自己的存在和與眾不同,保護自己不被曆史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