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複活節島的研究者感到意外的是,複活節島上居民所崇拜的偶像竟完全不同於波利尼西亞諸島,而相似於美拉尼西亞群島。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對“人鳥”的崇拜。
複活節島的聖城奧朗戈,位於島西南端的拉諾·洛拉科火山口旁,它是複活節島的祭祀中心。離它不遠的海麵上有三座小島:莫多·依基島、莫多·努依島和莫多·卡奧卡奧島。島上山石聳立,危岩疊峰。複活節島人就在奧朗戈和這些小島上舉行報選“人鳥”的儀式。
“人鳥”儀式是由島上各部族各自選派一名英武的勇士,沿海遊到莫多·努依島,端坐在島上的洞穴中,恭候海燕的到來。複活節島人虔誠地相信,海燕是偉大的麥克麥克神派來的使者。第一個得到海燕蛋的戰士,飛步跑到屹立在海邊的山岩上對等候在海邊的本部族代表高喊道:“快剃頭!蛋是你的!”然後,他就躍身跳入波濤起伏的海中,洗淨鳥蛋,再用帶子把它係在頭上,劃動雙臂,遊回複活節島。
當他上岸後,他就拿著鳥蛋,飛快地跑到奧朗戈。按照島上的傳統,第一個把鳥蛋送到奧朗戈的人,不管他是哪個部族的,他都是全島的領袖,對全島享有一年的統治權。他將被剃光頭發和眉毛,被命名為坦塔·瑪努,即“人鳥”。而這一年就用他的名字來稱呼,島民們把他當做神的化身來尊敬。這種挑選“人鳥”的儀式,年複一年,代代相傳,一直到1862年秘魯海盜襲擊複活節島時,最後一個“人鳥”死去了,這種儀式才終止。
在這種儀式的最初階段,到小島上取鳥蛋的勇士們是島上各部族的首領,後來才改由各部族的戰士去。在島上記載的坦加塔·瑪努的名冊中,像編年史一樣把這些取到鳥蛋的首領名字記下來。在人們發現的一本名冊上,就記載著86位首領的名字,但它並不完整。1915年,人們在奧朗戈的山岩上發現了111幅手拿海燕蛋的“人鳥”畫像,其中的五、六幅被運到聖地亞哥和其他城市的博物館中展出。但岩畫也不能代表挑選人鳥的總次數,因為這種儀式很早以前就有了,奧朗戈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人居住了。這種儀式代表什麼呢?島上各種傳說以及到過複活節島的航海家、學者和傳教士都證明了“人鳥”崇拜在複活節島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為島民們挑選出領袖,而且也是為了紀念神靈。
《眾神之車》一書的作者厄裏希·封·丹尼肯認為,複活節島上的“人鳥”崇拜表現的不是地球人,而是外星人,是天外來客。他說:“複活節島遠離任何大地和文明,但島上的居民卻比任何別的國家都更熟悉月亮和星星。”“當地居民稱呼他們的島為‘人鳥之地'。直到今天,他們仍然這樣稱呼。一個口頭的傳說告訴我們,古代一些會飛的人曾在這裏著陸,並點燃了火焰。大睜著雙峭的飛行生物岩畫更加證實了這個說法。”
考古學家弗朗西斯·瑪澤爾也認為:“複活節島確有某些我們無法說明或者我們暫時還無法解釋的地質秘密。這促使人們十分嚴肅地對待外星來客的可能性。外星人可能拜訪過複活節島,所以複活節島全島都受到了某種光線的照射,這在複活節島居民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印象一直保留至今。”
複活節島的宗教是比較獨特的。複活節島人雖是波利尼西亞人,但他們卻不供奉波利尼西亞諸島所敬重的神邸,波利尼西亞人心目中的諸多主神都沒有在複活節島上占有應有的位置,而被波利尼西亞諸島所不了解的諸神卻被複活節島人虔誠地供奉。在複活節島上,麥克麥克神居於諸神之首,“人鳥”儀式就是為了紀念他而舉行的。一些科學家認為,奧朗戈山岩上的麥克麥克神畫像是一個來到波利尼西亞的偉人的容貌,他有著一對大眼睛,海豹式的身軀上長有一張人臉。坦力日塔·碼努也被島民們敬為偉大的神,人們把它看成“鳥主”和“鳥的統治者”的化身,它主宰著大地和海洋,是太陽和月亮、生命和人的創造者,而波利尼西亞諸島卻從未有過“人鳥”崇拜。
在奧朗戈的山岩上,還有許多圖畫,例如,巨大的蘆葦船、船上的雙葉槳和張著正方形船帆的傳統的波利尼西亞船隻、黑色的海燕等,還有波利尼西亞諸島所沒有的,以“正在哭泣的眼睛”為主題的畫,畫上的人有一對長耳朵,頭上射出萬道靈光,眼淚正奪眶而出。這是複活節島咒語中所說的雨神希洛的畫像。複活節島古代居民的主要水源是雨水,他們認為,從天空落下的雨就是雨神希洛那成串的眼淚。
岩畫上的黑海燕畫得十分誇張,它正大張著嘴,聲波從嘴中呈扇形地散開,表明海燕正在發出尖利刺耳的叫聲。還有一幅畫上畫著一種半人半獸的怪物,它有彎曲的背,長長的手和腳。複活節島到處都可以看到用黑色、白色和紅色顏料畫著海豹、海龜、海鳥和魚類的岩畫,以及有一對大眼睛的麥克麥克神畫像和隻有幻想中才存在的奇特生物畫像。
複活節島的“人鳥”崇拜為我們解開“地球的肚臍”之謎打開了一道窗口。丹尼肯說:“複活節島是宇宙來客的落腳之處。”但為何“宇宙來客”會選擇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呢?如果如丹尼肯所言,那麼,在地球上留下諸多神秘遺跡的地方,都有“宇宙來客”、“外星人”的印痕。據考證,複活節島遠古時並非一個孤零零的小島,它是沉沒於太平洋中的古大陸——太平洲的一部分。“宇宙來客”來到複活節島時,那時還是一塊巨大的陸地。“宇宙來客”有著先進的飛行器,他們可以在高空中看見和確定複活節島的位置,因此,他們將這一居於“地球的肚臍眼”上的陸地作為了他們降臨的優越地點。這是丹尼肯的又一解釋。
另一說法是,地球上曾出現過幾次高度的文明。沉沒的太平洲就是這幾個高度文明之一。當時太平洲的人們有了高度發達的文明,他們擁有飛行器,他們在地球上找到了“世界的中心”,那便是如今的複活節島所處的位置。他們在複活節島這兒修了如同機器人般的高大雕像,以便他們在天空飛行時可以找到降落的標誌。
拉達部落突然消失之謎
1939年的8月,也就是二次世界大戰正將爆發之前。在阿拉伯半島西南端、紅海入口的英國保護地——亞丁港(亞丁港在戰後便獨立成為“也門人民民主共和國”)。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事件發生之時還是由英國統治,因此有英軍駐守在當地。而發生問題的,是四周環繞著沙漠的部落——拉達。
這裏的夏天,平均溫度高達攝氏45度(相當於華氏115度),其酷熱程度可見一斑。盡管在這種酷熱天氣下,拉達部落的四周仍然長有棗樹,駐守在附近的英國航空部隊的士兵們,也經常來到這裏購買棗子等物。雖然土地熾熱,但是有些地方還會湧出泉水,形成草木叢生的綠洲,因此綠洲的四周才會形成部落。
拉達部落北方約2英裏(相當於320米)的地方也有水源,這裏便形成另一個叫巴爾的部落。另外,其南方約10英裏處,還有一個叫庫阿魯孫·伊文阿德宛的大型部落。而在這些部落間,往來必須穿過岩石,經由惟一的一條通道聯絡。不過,隻要一個失足,就會跌到路旁滾燙的沙漠裏,因此,這裏幾乎是人煙罕至。
俗語說:“天有不測風雲”。果真,拉達部落就發生了變故。因為在一瞬間,整個部落的居民全部消失,無一幸免。依據發現離奇事件的英國士兵報告,最不可思議的是該部落的人家裏,每戶家中的家具都維持原樣。此外,有些家裏的餐桌上,還留有剛準備好而未動用的飯菜。
由此看來,拉達的居民也不像是移往南、北兩個部落去。即使他們真得是穿越沙漠,應該也會被不斷在空中巡邏飛行的英國軍機發現才對。為什麼整個拉達部落的人會毫無理由的消失,難道是蒸發了嗎?對於這些疑問,至今仍沒有滿意的答案。
愛斯基摩人消失之謎
住在寒帶地方的愛斯基摩人部落也發生過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消失事件”。這個離奇事件被發現於1930年的12月初。地點是加拿大的安吉克尼湖附近,出事者為住在這裏的30餘名愛斯基摩人。
這一帶均為酷寒的凍土地帶,和阿拉伯半島的拉達部落之酷熱相較下,簡直有天壤之別。發現安吉克尼出事的,是之前就與這裏的愛斯基摩人熟悉的獵人——約翰·拉斐爾。那一天,他又如往常一樣站在部落的入口大聲喊叫,可是卻沒有人回應。約翰倍感納悶,便走近最前麵的小屋,打開海豹皮做的大門,又再叫了幾聲。然而,同樣沒有人回答。約翰仔細查看了小屋,發現空無一人。接著,他又挨家挨戶的敲門、打開小屋,依然不見半個人影。
令他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其中一間小屋的爐子上還擺著鍋子。掀開鍋子一看,裏麵一些已煮熟的食物已經結凍而無法取出。而在另一間小屋則放著一件正在縫製的海豹皮上衣,不過似乎隻縫到一半,因為以動物牙做成的針依然刺在衣服上麵。由此看來,這些愛斯基摩人一定是在相當慌張的情況下,急忙奪門而出的。
加拿大西北部的派出所在接到約翰·拉斐爾的報案後,立即出動一隊人馬前往查看。並且在約翰·拉斐爾的指導下,巨細無遺的清查了每一間小屋的裏裏外外,可是卻有如陷入迷霧中,毫無頭緒。尤其是每一間小屋的步槍都原封不動擺在原處,這才是問題所在。因為對愛斯基摩人來說,步槍有如第二生命。他們應該不可能不帶步槍就去長途旅行的。“說不定整個部落的人,是因為某種理由而集體發瘋了!”不過,各個小屋的內外都井然有序、毫無亂象。
而對愛斯基摩人來說,僅次於步槍之重要性的,要算是狗了。然而,有七隻狗卻被發現集體死在距離部落約100米左右的灌木林中,依據獸醫的鑒定,這些狗都是餓死的。另外還有一點也令人深思不解。就是墓碑被鏟除、埋葬的遺體也遭到移動。據說愛斯基摩人對死者非常尊重,像揭開墓碑之類的事是絕不會發生的。而且,那些墓碑還被堆積成兩個石塚。開墓碑又把它們堆積起來。由於單靠警方的力量無法做充分的調查,因此也請來專家協助。經過兩周的詳細調查,結果推定:“安吉克尼湖畔的愛斯基摩人,是早在獵人約翰·拉斐爾發現前的兩個月就已消失了。”
不過,這個“推定”也是個問題。因為“推定”並不代表決定,隻是依據想像來做決定的。那些專家是憑著鍋中殘存的樹果之狀態而作判斷的。總之,那些愛斯基摩人是基於什麼樣的理由而消失的,並沒有人知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這個離奇事件發生之前,他們仍照著日常的作息過活。搜索隊為了慎重起見,調查的足跡踏遍了廣大的凍土地帶,不過,30多名愛斯基摩人,還是沒有一個人有下落的。
土人部落的傳說
龍頭山景區位於紅色娘子軍的故鄉瓊海市西南麵,距東線高速公路白石嶺出口僅3公裏。自古以來就被譽為“瓊崖奇觀”,並賦予“海南第一山,第一嶺”之美稱。絕世僅有的海島邊緣民族——土人部落就生活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
相傳數百年前,海南島西南一帶(如老撾,越南)的高山民族為逃避當地官吏和富豪的欺壓,渡海來到海南島,上島之時,遭遇風浪,正在舟沉人危之際,得遇“南海神龍”現身相救,並點化了這座形似巨龍的龍頭山使其居住生存。為表示對救命恩人的感激,故名“龍頭山”。後又遭遇天災,幸得南海觀世音菩薩施贈“觀音土”和能食用的奇樹異草濟世相救。
現代的當地土人還保留著吃土、草和樹皮的習俗,且形成了原始、古樸、奇特而神秘的海島邊緣民族文化。擊鼓、放歌、起舞是穀中土人歡迎客人的一種方式。土人少年臉塗油彩,手持號角,攀著藤條,像靈巧的猴子一樣,掠過你的頭頂,從一棵樹上飛到另一棵樹上。響徹天宇的號角,使你心驚膽戰,誤以為擅自闖進了部落禁地,而美麗的土人姑娘,會引領你進入部落之中,圍著你載歌載舞。土人又稱大耳洞,黑牙人。據說,耳洞越大,地位越尊貴富有。土人用煙火與鍋底形成的灰質來塗抹牙齒,滿口烏黑,據說這樣可以保護牙齒。
這裏有許多風格各異的屋子。豬籠屋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形狀酷似豬籠,據說是用一種能滋陰壯陽的植物建造的。在土人的思想裏,老人體弱,身體缺少陽氣,讓老人居住在豬籠屋裏,可以增添身上的陽氣,抵禦妖魔。土人部落首領居住的地方,是圓頂的屋子,形如糧倉。同時,也是那些相濡以沫、白頭偕老的老人們居住地,體現了土人對幸福美滿愛情的尊重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