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以生存的地球之謎
每一個關心並熱愛我們的地球的人都難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具有了一定科學知識的當代人,當然不會相信上帝“創世說”這樣的答案。實際上,早在18世紀,法國生物學家就以“彗星碰撞說”打破了神學的禁錮。然而,人們也許還不知道,隨著科學的進步,關於地球成因的學說已多達十多種,其主要有以下幾種:
1彗星碰撞說。認為很久很久以前,一顆彗星進入太陽內,從太陽上麵打下了包括地球在內的幾個不同的行星。
2隕星說。認為由於隕星積聚而形成了太陽和行星。這是在1755年,康德在《宇宙發展史概論》中提出的。
3宇宙星雲說。1796年,法國拉普拉斯在《宇宙體係論》中提出。認為星雲(塵埃)積聚,產生太陽,太陽排出氣體物質而形成行星。
4雙星說。認為除太陽之外,曾經有第二顆恒星,行星都是由這顆恒星產生的。
5行星平麵說。認為所有的行星都在一個平麵上繞太陽轉,因而太陽係才能由原始的星雲盤而產生。
6衛星說。認為海王星、地球和土星的衛星大小大體上相等,也可能存在過數百個同月球一樣大的天體,它們構成了太陽係,而我們已知的衛星則是被遺留下來的“未被利用的”材料。
在以上眾多的學說當中,康德的隕星假說與拉普拉斯的宇宙星雲說,雖然在具體說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認為太陽係起源於彌漫物質(星雲)。因此,後來把這個假說統稱為康德-拉普拉斯假說,繼而被相當多的科學家所認可。
但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星雲說”也暴露了不少不能自圓其說的新問題。如逆行衛星和角動量分布異常問題。根據天文學家觀察到的事實:在太陽係的係統內,太陽本身質量占太陽係總質量的9987%,角動量隻占073%;而其他九大行星及所有的衛星、彗星、流星群等總共占太陽係總質量的013%,但它們的角動量卻占9927%。這個奇特現象,天文學上稱為太陽係角動量分布異常問題。星雲說對產生這種分布異常的原因“束手無策”。
另外,現代宇航科學發現越來越多的太空星體互相碰撞的現象。1979年8月30日,美國的一顆衛星P78-1拍攝到了一個罕見的現象:一顆彗星以每秒560千米的高速,一頭栽入了太陽的烈焰中。照片清晰地記錄了彗星衝向太陽被吞噬的情景,12小時以後,彗星就無影無蹤了。
既然宇宙間存在天體相撞的事實,那麼,“彗星碰撞說”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於是新的“災變說”應運而生。
今天,地球起源的學說層出不窮,但地球是怎樣形成的,仍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