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初,年輕的物理學碩士研究生休·埃弗裏特在研究一些比量子力學本身更為奇異的量子力學的推論時,第一次提出了令人信服的多宇宙體係可能存在的理論。這個被所有嚴肅的物理學家接受的理論認為,人們永遠無法對原子和亞原子粒子的運動進行預測。比如,你隻能推斷某個電子在千分之一秒後大概會在哪裏,但是它也很可能會跑到別的地方。
這一重要的不確定性使我們掌握了亞原子世界的一些基本特性,而這恰好是物理學家們近幾十年來一直在苦苦思索的問題。例如,偉大的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認為:在你通過測量行為將某個粒子的位置確定下來之前,這個粒子確實可以同時處於幾個位置。他認為,測量行為本身迫使這個粒子選擇其中的一個位置,這個位置超越了所有其他的位置。
但是埃弗裏特卻有另一種想法:他認為,在你將這個電子的位置確定下來的同時,世界會分裂成許多宇宙。在每個宇宙中,這個電子都有一個不同的位置——而且所有這些每一個都同樣真實的世界會繼續發展變化並擁有其自己的未來。根據這個所謂的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宇宙的多產性已經達到了難以置信的程度,因為宇宙中的每一個粒子在每一瞬間都會產生許多新的宇宙——而在下一個瞬間,每一個新宇宙又會再次分裂。但是有許多物理學家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令人信服的觀點。如果這一理論是正確的,正在平行發展的宇宙的數量將遠遠超出我們的計算能力。
但是,這一理論完全是一種假設,因為我們目前還想像不出任何可以使我們與這一多宇宙體係中的任何一個宇宙進行接觸的方式。因此,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會隨著我們體內粒子的分裂和再分裂而產生無數的平行“自我”,但是我們了解其他“自我”發展曆史的機會絕對為零——所以判斷埃弗裏特對量子力學所做的這種解釋是否正確的機會也同樣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