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剪紙發展到宋代,已經在民間普及,並出現了專業剪紙藝人。明代剪紙已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到清代,剪紙走出民間,進入宮廷,初登了大雅之堂。
景泰藍的由來
景泰藍,這種富有東方藝術色彩、凝結著手工藝匠人巨大智慧的藝術品,早在中國戰國時期就開始生產,到了明朝景泰年間已經比較流行。由於當時隻能做藍釉,所以叫做景泰藍。景泰藍以胎質精致、色澤晶瑩、圖案奇巧、作工精細而享有很高聲譽。
製做景泰藍要經過37道工序。藝人首先把銅料打成瓶、罐、盒、盤等坯胎,然後憑著一把剪子、一個鑷子,用頭發絲那麼細的扁銅絲在銅胎上編織出飛騰的蛟龍、奔馳的烈馬、歡躍的飛禽、豔麗的花卉,或是翩翩起舞的美女。一個一尺多高的瓶,就要貼幾萬根銅絲。然後再塗上彩色釉料,經過燒焊、磨光、鍍光、鍍金等工序,製成完美的藝術品。
景泰藍是高級的藝術欣賞品,又是生活用品,如酒具、煙具、粉盒、鹽罐、燈台等。
陶瓷花釉的由來
在久負盛名的彭城瓷中,有一種窯變花釉,狀似流雲,斑斕奪目,非常奇特。關於這種花釉的由來,流傳著一個動人故事。
相傳,彭城從前有一位深通瓷藝的老匠人趙大成,他死後留下兩個窯。南窯又新又賺錢,留給了小兒子趙德寶;北窯又破又舊,留給了大兒子趙德昌。趙德昌夫婦心地善良,勤勞肯幹,自幼學得一手好手藝,沒過兩年破窯煥然一新,收入日漸豐碩。可趙德寶卻從小嬌慣,好吃懶做,隻知揮霍享受,結果南窯生意冷淡,月月賠錢。他看到兄嫂發了家,日子過得那麼紅火,嫉恨難忍。一天,他在妻子的挑唆下,半夜跑到其兄的窯場,把黃土、青顏料亂七八糟弄了一大堆倒入釉子缸裏,攪了一氣。誰知,陰差陽錯,待出窯時,瓷器全是珠光寶氣、瑰麗誘人的五彩花釉。
後來,趙德昌知道這件事的來由後,沒有責怪其弟,還鼓勵趙德寶精心研製花釉,並最終搞出了花釉的配方。
東陽木雕的由來
東陽木雕因產於浙江東陽縣而得名。東陽木雕工藝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魯班被一家富翁召去建造一座廳堂。在畫樣取料時,魯班一時不慎,記錯尺寸,把珍貴的樟木廳柱鋸短了一截。為此,魯班一連幾天悶悶不樂。他的妻子詢問罷原因,笑著說:“你看,我穿的木履,後跟墊上一塊木頭,人不是高了嗎?頭髻上插上玉簪,戴上花冠,人不是更美了嗎?”魯班深悟其妻的指點,於是,請石匠打出石鼓,以墊柱腳;找來短木,做成鬥拱(俗稱牛腿),雕上圖案花紋,以鑲柱頂。大廳落成後,不僅柱腳尺寸分厘不差,而且雕梁畫棟,飛簷鬥拱,宏偉壯觀。富翁連聲稱讚魯班手藝高超。從此,木雕工藝逐漸發展,成為了一門獨立的藝術。
根雕的由來
根雕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荊州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三國時期的樹根家具。根雕在創作中,要受到原材料形態的限製,既要充分利用根的天然形態,又要在作者明確的創作思想指導下,依勢造型,因材施藝,進行取舍雕琢和工藝磨製等加工。這種根的自然美和雕刻美的“妙”、“巧”結合,充分體現了根雕藝術的創作規律。根雕藝術往往呈現似與不似之間,甚至有的比較誇張,但是每件作品都有具體的形象和內容,且具有內在含蓄的魅力和浪漫色彩。它通過藝術的象征和暗示,像折光一樣地表達出作者要說的話。它包含有美的感知、理解、想像,具有詩一般的藝術語言和豐富的思想意趣,因而能給人以啟迪和美的享受。根雕作品具有深厚的容量和充分的表現手段,隻要創作對路,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根雕作品既有雕塑的風格,又有民間美術的味道;既有大膽的誇張,又有寫意的神韻。它能把現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用根的形象藝術地呈現在人們麵前,有一股鄉土氣息,富於天趣。
鼻煙壺的由來
19世紀以來,在中國的手工藝品中,鼻煙壺是最受世界上藝術鑒賞家們寵愛的東西。
至於它的由來說法不一,有一種說法認為,西洋的鼻煙與鼻煙壺是明萬曆九年(1581年)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傳入中國的;也有人認為,鼻煙與鼻煙壺傳入中國最早見諸文字者,則為清雍正三年(1725年)。但不管怎樣,吸鼻煙的嗜好已在清代朝野十分流行了。
有關專家說:鼻煙壺是清代工藝美術的一個縮影,玻璃、琺琅、瓷器、玉器、陶器、竹器、牙器以及金、銀、銅、鐵等主要的工藝,在鼻煙壺製作中都有所應用,小小的鼻煙壺包括了一個廣闊的世界,通過鼻煙壺可以窺見清代工藝美術的水平及演變過程。因此,鼻煙壺是清代工藝美術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盆景的由來
盆景是取材於植物、山石,配以盤盆幾架,經藝術構思和技術造型,能在咫尺之內展現曠野林術之美、奇峰異石之趣的藝術品。盆景源於中國,約有1300多年曆史。
唐李賢墓的一幅壁畫上,描繪了侍女手托盆景的畫麵,說明那時盆景藝術已很盛行。宋代,盆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現收藏於故宮的兩幅南宋著名的《十八學士圖》,畫中的大理石案上有一盆珍鬆,形態異常精巧。明代,有關盆景的記載,詩畫更多。當時的盆景以培養鬆竹為上品,陳設在幾案者為最佳。清代,供養盆景的風氣已盛極一時。供做盆景的植物已發展到鬆、柏、梅、楓、榆等10餘種。
泥人張的由來
天津泥人張已有140多年的曆史,傳了四代。第一代張明山,第二代張玉亭,第三代張景釉,第四代張銘、張铖。
泥人張作品講求現實主義精神。作品的選材多來自膾炙人口的古典文學和民間故事,反映人民現實生活和社會風俗。彩塑多具有生動的情節,人物神形兼備,栩栩如生。
解放後,這門“父傳子授”的家族藝術真正成為了社會藝術。1959年,天津成立了彩塑工作室,招收了第一批學員。張銘等無保留地把經驗和技巧傳給他們。1963年,在北京舉辦了“泥人張”首次展覽,曾轟動一時。周恩來總理委托陳毅、鄧穎超同誌為此次展覽剪彩。郭沫若當場賦詩一首:“用泥造人首女媧,明山泥人錦上花。昨日造人隻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
如今,泥人張彩塑藝術品遠銷日本、歐美等國,是中國百花園中一支絢麗的奇葩。
西方音樂常識的由來
簡譜的由來
數字簡譜產生在法國。最早正式提出的是17世紀法國天主教“芳濟各”教派的僧侶蘇威地。他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教群眾歌唱宗教讚美詩。
到18世紀中葉,法國著名的思想家盧梭深深感到五線譜記譜方法的複雜,造成了群眾在音樂學習上的困難,大聲疾呼簡化記譜的方法。1742年,他在法蘭西科學院作了報告,提出了他的數字記譜製度;又在《論現代音樂》一文中,具體地闡述了這套數字記譜製的內容。1767年,又把它編入他的《音樂辭典》中。但是由於音樂界許多專業人士的激烈反對,數字簡譜未能得到實施。
此後,數家教師加蘭把簡譜作了進一步改進,接著由他的一個信徒帕裏斯和醫生謝維把簡譜修改完善,編書成冊,並通過大辦群眾合唱團,大力推廣。這個記譜製,在法國就被稱作“加蘭-帕裏斯-謝維記譜製”。後來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認,並為世界各國普遍采用。
五線譜的由來
五線譜是記譜法的一種,由5條平行的橫線組成,5條線外,上下方均可加短線。五線譜源於歐洲。公元6世紀,教皇格利高裏將收集整理的各種聖歌彙編成集,稱《格利高裏聖歌》。隨後逐漸產生了紐姆記譜法:以一些符號放在歌詞上麵,晦澀地表現出旋律的輪廓。9世紀前後,紐姆符號中間出現了第1條線,人們可根據符號在橫線上下的距離來確定音高。9世紀~10世紀時,出現了由兩個平行的聲部構成的奧格紐姆,開始複音音樂期。為能在譜中記下兩個聲部以上的音樂,法國人胡克巴爾創造了由十幾條橫線組成的譜表。11世紀初,意大利音樂家季多將此譜表加以改進,隻用4條線組成譜表,線端各注音如f、a、o、c等,線與間並用,譜表內記以紐姆符號。此記譜法已接近五線譜。12世紀,第5條線加入。隨著音樂的發展和複雜化,紐姆符號在各地使用中逐漸變成長方形、錐形。13世紀,有人把這些符號改成長方形、斜方形、旗形的定時值的音符。而f、c、g幾個音名亦演變為各種譜號。約16世紀末,五線譜才逐漸完善。
圓舞曲的由來
圓舞曲,又叫華爾茲,是從奧地利民間舞曲《蘭得勒》發展而來的。《蘭得勒》是農村舞蹈的意思。19世紀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被認為是城市圓舞曲的發源地。著名作曲家約翰·斯特勞斯對圓舞曲的推廣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從19世紀30年代起,圓舞曲開始流傳到其他國家。
圓舞曲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專用在舞會上伴舞的;一種是在音樂會演奏,專供人們欣賞的。我們經常聽到的三拍子的節奏清晰而穩定、曲調優美流暢的圓舞曲,主要是舞蹈曲。圓舞曲除上述特點外,在速度上還有快、中、慢之分。另外一種圓舞曲,是經過作曲家充分發揮,聽起來三拍子節奏不那麼明顯,曲調內容也比較深刻,這種圓舞曲隻能供人們欣賞,不能用來伴奏。波蘭大作曲家肖邦寫的一首很有名的《降E大調華麗圓舞曲》就是屬於這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