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用琴弦之類的樂器伴奏歌唱,叫弦歌。當時古琴與民歌有著密切的聯係。到了唐代,古代名歌“清樂”逐漸散失。當時的統治階級對古琴已不大重視,琴被排斥於宮廷雅樂之外,但在群眾中仍然流傳。
古箏的由來
箏,這種中國古老的民族樂器,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流行於秦國(今陝西)了,所以也有人叫它秦箏。
據古籍《隋樂誌》和清代人朱駿聲所著的《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都說箏是秦朝大將蒙恬創造的。古箏原隻有5弦,用竹做成,形狀如築(現已失傳),後蒙恬將它改為10弦,變形如箏,以木代竹。到了唐代以後,古箏的弦數增加到13弦。至於“箏”這個名稱,據後漢劉熙《釋樂器》的說法,是由於箏發出來音“箏箏”作響,因而得名。
箜篌的由來
箜篌是古代彈撥樂器,亦稱“空侯”、“坎侯”。中國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和鳳首箜篌三種。
臥箜篌傳為漢武帝時樂人侯調所造。據唐朝杜佑《通典》記載:“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以祠太一……舊說一依琴製。今按其形,似琴而小,七弦,用撥彈如琵琶也。”豎箜篌原是波斯樂器,為豎琴前身,後漢時經西域傳至中原地區。據《舊唐書·音樂誌》:“豎箜篌……體曲而長,二十有二(一作三)弦,豎抱於懷,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擎箜篌。”
鳳首箜篌原出自伊拉克,後傳入印度,唐代驃國(緬甸)進樂,傳入中國。鳳首箜篌也屬豎箜篌一類,因飾以鳳首而得名。
箜篌盛行於漢、唐時代,在石窟壁畫、浮雕中屢見不鮮。古代在詩詞中也經常描述演奏箜篌的技巧和形象。到宋代,仍有箜篌、小箜篌、鳳箜篌等多種形製存在。明代以後漸少使用,以至失傳。
近年來,借鑒西洋豎琴並參考中國民族樂器的製作原理,設計製造了雁柱箜篌,獨奏和伴奏效果很好,已被專業演奏團體編入民族樂隊。
瑣呐的由來
中國古代的吹奏樂器,除了笙、簫、管、笛外,還有一種喇叭形樂器,叫瑣呐。
瑣呐,俗名喇叭,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曆史。據說,瑣呐原為波斯、阿拉伯樂器。瑣呐這個名稱即波斯語Surna的譯音。金元時傳入中國,明正德年間(1505年~1521年)在中國普遍應用。王西樓所著《後道人今樂考證》中,有“喇叭,瑣呐,曲兒小,腔兒大”的詞句。清代將瑣呐放在回部樂中,稱其“蘇爾奈”。《律呂正義後編》(卷77)和《大清會典》(卷43)兩本書中,都寫明蘇爾奈一名瑣呐,並附有圖樣。
從明至今,近500年來,瑣呐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應用頗為普遍。地方戲曲、民間歌舞,吹打樂以及喜慶節日的慶祝活動中均用到它。
笛子的由來
笛子是一種古老的管樂器。笛子源於中國。周代,便有竹製橫吹的篪。傳說,一放牛郎閑暇無事,利用竹製成篪,這即是最早的笛子。《詩經·何人斯》中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句,即記述兄弟倆吹弄塤篪之事。周代還有一種竹製豎吹的“笛”,有五孔。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從新疆、中亞一帶傳入一種“橫吹”,是現在笛子的前身。從漢至今,笛子在中國民間廣泛流行,品種日益發展,已有竹笛、木笛、鐵笛,甚至玉笛、塑料笛等。
木魚的由來
木魚,用硬木製成,通常為圓形,外形似魚頭,也有作長方形的,用小槌敲擊而發音,聲音短促,音色空曠,是富有特色的節奏樂器。
木魚很早傳入中國,但見於記載較晚。最初僅在佛教中伴奏“梵吹”(佛教歌曲),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明、清時用於宮廷音樂、昆曲伴奏和民間器樂合奏中。清李鬥《揚州畫舫錄》載,當時劇場裏所用的樂器中就有木魚。後來又逐漸在曲藝和歌舞伴奏中應用。
馬頭琴的由來
馬頭琴,蒙古族民間拉弦樂器,因為琴首雕有馬頭形象而得名。馬頭琴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最早產生於東胡的奚部,因此被叫做“奚琴”或“奚胡”。北宋歐陽修寫有“奚琴本出奚人樂”的詩句,所寫就是“奚琴”。清代稱之為“潮爾”。
馬頭琴的誕生相傳在賽馬比賽中,賽馬手蘇和的小白馬得了勝利,引怒了王爺的忌恨,小白馬被害死。蘇和懷念心愛的小白馬,用木頭仿照小白馬的樣子雕出了馬頭作為琴杆,馬尾作了琴弦。粗獷深沉的琴聲,抒發了他失去小白馬的憂傷思念的心情,也道出了對王爺的憤恨。牧民們同情他的遭遇,一個人唱萬人和,馬頭琴很快就在草原上傳播起來。
卡龍琴的由來
卡龍琴又稱“咯爾奈”,是維吾爾族彈撥樂器。
據說,500年前,刀浪地方有個酷愛音樂的木匠拉滿,他將一截胡楊木頭掏空,用獸骨做琴軸,用羊腸做琴弦,創造了第一個“卡魯”,人們稱它為“會響的箱子”。後來,經人們不斷改進,才成為現在這種形狀:形似揚琴,琴身為一共鳴箱,從上至下朝外斜出。共鳴箱上繃有16組琴弦,每組2根,共32根。16組琴弦長短鬆緊不同,能發出各種不同音節的聲響。演奏時將卡龍琴平放在桌上,右手拿著木製或竹製撥子撥奏,左手持鐵製揉弦器左右移動或按抑,產生吟音。
民間藝術的由來
秧歌的由來
秧歌是流行於中國各地的民間舞蹈。它曆史悠久,宋代稱村田樂。清人吳錫麒《新年雜詠抄》裁:“秧歌,南宋燈宵之村田樂也。所扮要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漁婦,裝貨郎,雜遝燈術,以觀者之笑”。中國民族習俗每年春節、元宵節等都表演秧歌。其特點是歡快、興奮、紅火熱鬧。因其流傳地區不同而有陝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鼓子秧歌等幾種不同風格的秧歌。
根據內容的不同,秧歌一般分為過街、大場和小場三種類型。“過街”是秧歌隊在街上行進時,隨著音樂所作的一些簡單的舞蹈和隊形變化;“大場”是集體群舞,以走出各種複雜的、圖案變化豐富的隊形為主,音樂伴奏也以打擊樂為主;“小場”是帶有情節的舞蹈或歌舞小戲,音樂伴奏用瑣呐、笛子、板胡、二胡等,以吹奏曲牌、民間曲調為主。
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後,秧歌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秧歌劇,如《兄妹開荒》等。
高蹺的由來
高蹺,是中國一項傳統的遊藝活動。在原始社會,人們為采摘樹上野果,在腿上綁兩根木棍增加身高,這是蹺技的最初形式。
據《列子·記符》記載:春秋時宋國有個叫蘭子的人,善蹺技;戰國時,喜玩蹺技的藝人,遊走各國。看來,這個時期高蹺已發展成一項雜技藝術。
宋代的高蹺技藝又有發展。《武林舊事》記載,兩宋時期的踏蹺(即高蹺)技藝高超,動作驚險,扣人心弦。後來,高蹺又發展為一種民間舞蹈,稱高蹺秧歌。高蹺秧歌在緊鑼密鼓中配演小戲,即高蹺戲,在春節和元宵節演出,很受人們喜愛。
獅子舞的由來
耍獅子這項文娛體育活動是中國春節期間的傳統節目。
耍獅子舞的起源和一段有趣的曆史故事有關。據《宋書·卷七十六·宗愨傳》記載:南北朝時,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南宋軍伐林邑,“林邑王範陽邁傾國來拒,以具裝被象,前後無際,士卒不能當”。宗愨想到獅子能威服百獸,便令士兵連夜用麻布“製其形,與象相禦,象果驚奔,眾因潰散,遂克林邑”。從此,耍獅子舞蹈便在軍隊中流行,而後很快傳到民間。
到了唐朝時,耍獅子舞已是很流行了。例如,每頭獅子隨從有12隻“獅子郎”,幾十頭獅子同台起舞,極為壯觀。從南北朝的耍獅子到今天的獅子舞,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了。
彩燈的由來
彩燈,又稱花燈,是中國勞動人民為了增加節日、喜日的歡樂氣氛而製作的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彩燈發展至今,約有幾千年的曆史。
關於其起源,眾說不一。可以肯定的是,唐宋曾經出現過燈彩的鼎盛時期,宋朝著名的詞人辛棄疾曾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詞《青玉案·元夕》,內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從這裏,不難想像當時元宵燈會的壯觀場麵。燈彩藝術是一門多藝術的集錦,與紙紮、裝祿、雕刻、剪紙、皮影、繪畫、書法、刺繡、編織、瓷器、建築等藝術門類有密切的聯係。上海是中國燈彩的重要產地之一。燈彩有立體動物燈、壁燈、樓台亭閣走馬燈三大著名品種。立體動物燈是用篾片或鉛絲扳成各種靈禽異獸,上麵糊彩紙或彩綢,鑲以金線銀絲而製成。壁燈是將現代技術和傳統的工藝手法結合起來的新品種,看上去儼然是一幅立體的壁畫。樓台亭閣走馬燈的燈膽轉動,是利用物理中冷熱空氣產生對流現象而製成的。
早在東漢時期,中國就有了風車的記載。北宋年間,出現了用燃燒蠟燭產生熱氣作為驅動力的走馬燈。當時並不叫走馬燈,因為以後在燈裏轉動的圖案大都是紙刻的騎馬將軍才得“走馬燈”之名。
剪紙的由來
剪紙,是用鏤空透雕來創造美的一種藝術形式。中國早在新石器時期,人們已經有了美的觀念,並且產生了對鏤空透雕美的追求。例如黃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瓷,它的圈足就是鏤空的花紋。
真正用紙剪成的剪紙,目前發現最早的是北朝時期的作品。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地區的古墓葬中,先後出土了5幅剪紙。其中有八角形團花、忍冬紋團花、菊花形團花3幅,層次交錯、變化繁複,頗有韻律感;另兩幅更為複雜,在幾何形內圈之外分別剪出一圈對馬和對猴,將動物很巧妙地組合在圖形的畫麵中,給人一種清新之感,其藝術表現之成熟,決非萌芽原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