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藝術種類的由來
漫畫的由來
漫畫源於中國,是用簡單而誇張的手法來描繪生活或時事的圖畫,一般以諷刺與幽默的形式出現。中國漫畫最晚在南宋就已出現。而且是政治諷刺畫。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戊集“滿朝都是賊”條載:“韓(胄)用事歲久,人不能平。又所引率多非類,天下大計不複白於上。有市井小人,以片紙摹印烏賊出地沒於潮,一錢一本,以售兒童。且誦言雲:‘滿潮都是賊!滿潮都是賊!’京尹廉而杖之。”以“滿潮”諧音“滿朝”,借“烏賊”為“賊”,完全符合漫畫的創作手法。烏賊有很多觸手,也很形象地刻畫出滿朝都是韓的爪牙。它是“摹印”(刻板印刷)的,可以廣為宣傳。正因如此,京尹竟對作者進行迫害。
在中國,“漫畫”一詞源於20世紀20年代。漫畫雖源於中國,但開始不叫漫畫,隻叫諷畫、諷刺畫、諷喻畫、諷字諧畫等。1925年,畫家豐子愷創作了有獨特風格的畫,此事不久即被當時的著名刊物《文學周報》主編鄭振鐸知道,於是向豐子愷索稿,並為其作品辟一專欄《子愷漫畫》。
連環畫的由來
連環畫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深受讀者特別是少年讀者的喜愛。連環畫的發展及其形成是怎樣的呢?中國早在漢代,就有單幅故事畫了,像孟母教子的故事畫《孟母斷機》。舉世聞名的敦煌壁畫可以說是石壁上的大型彩色連環畫。此外,中國古代還有許多宗教故事畫。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刻圖連環故事畫便產生了。
中國早期的連環畫多數是通過石刻才完整地保存下來的。現在,在山東曲阜孔廟內的聖跡殿石刻,被認為是中國最早有完整故事的連環畫石刻。“聖跡圖”共有120幅,記述孔子生平的主要活動,刻工精細。畫麵上,孔子畫像清晰,故事結構完整,使人可以從頭至尾窺覽孔子一生活動的全貌,堪稱珍貴的藝術精品。
中國第一次把圖畫故事書叫做連環畫是從1925年開始的。當時上海世界書局出版了一本《西遊記》,定名為“連環圖畫”。雖然有人把以後出版的這類書稱為“公仔書”、“牙牙書”、“小人書”,但統一的叫法還是“連環畫”。
指畫的由來
指畫,是指用手指頭作的畫。它作為傳統繪畫中的旁支,迄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了。
指畫是誰首創,起於何時呢?據清初康熙年間著名畫家高其佩的重孫高秉所著的《指頭畫說》:高其佩學畫10餘年,仍恨不能自成一家。一日“倦而假寐,夢一老人,引至土室,四壁皆畫,理法無不具備,而室中空空,不能模仿,惟水一盂,受以指蘸而習之,覺而大喜……偶憶土室中用水之法,因以指蘸墨,仿其大略,善得其神,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至此遂廢筆墨焉。”
現代畫家潘天壽認為:毛筆畫,畫到易,意到難;指頭畫,意到易,指到難。高其佩之後,指畫遂獨樹一幟於畫林。
年畫的由來
中國年畫曆史悠久,據東漢蔡邕《獨斷》記載:中國最早的年畫是“門神”。畫的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古勇士、虎等。到了唐代,出現了雕板印刷術,年畫更大量印刷,廣泛流傳。宋代,隨著木版雕刻技術的發展,木版年畫門神又在民間流傳,並出現了表現王昭君、趙飛燕等女性人物的年畫。明代年畫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清雍正、乾隆年間,年畫更興盛繁榮,出現了年畫店,最具代表性的天津楊柳青年畫始於明朝崇禎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縣年畫成為了明末清初馳名中外的三大民間木刻年畫。後來,上海鄭曼陀把月曆和年畫合為“月曆牌”年畫和掛曆年畫,風靡全國。中國傳統年畫中《連年有餘》、《五穀豐登》、《鯉魚跳龍門》、《麒麟送子》、《龍鳳呈祥》等都深受人們喜愛。
在藝術的長河中,年畫作品的體裁形式多樣,藝術風格也各有千秋。如天津楊柳青年畫,是以細巧、典雅而著稱;山東濰縣和蘇州桃花塢年畫是以粗壯樸實見長;北京、西北一帶的年畫則以粗獷、蒼勁而聞名。
此外,福建泉州、漳州的年畫,在黑底色紙上,用濃重豔麗的顏色和金銀粉套印出的畫麵,具有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廣東佛山年畫、上海月曆牌年畫等,都獨具風采。從古至今,還沒有一個畫種,能像年畫那樣深入廣大群眾之中。
門畫的由來
門畫是由門神演變而來。傳說唐太宗生病時,夜間鬼嚎,大將秦叔寶、尉遲敬德,手持武器,依皇門兩側護駕,不久唐太宗的病果真就好了。唐太宗後命畫工將他們倆人的像畫在門上。這就是1000多年來門上畫的都是秦叔寶、尉遲敬德的緣故。
宋朝時,中國的刻版印刷大大發展,為節令性繪畫提供了條件:人們在門上除了畫上上述兩員大將外,還逐步將“驅邪納福,除舊迎新”的內容也用繪畫形式加以表現,因而門畫又增加了“狻猊”、“雞”、“虎”等。
明末清初又出現了專門刻門畫和年畫的作坊,最出名的是天津楊柳青,後又出現了“天女散花”、“五子登科”等風俗年畫,還有精忠報國的英雄、綠林好漢,也成了人們喜愛的門畫、年畫題材。
鐵畫的由來
鐵畫又稱鐵花,植根於蕪湖。創始人是清代康熙年間蕪湖的一位名叫湯鵬的鐵匠。據《蕪湖縣誌》記載,湯鵬與名畫家丁雲鵬為鄰,“日窺其潑墨勢”,久而久之,他精通了畫理,揮錘當筆,揉鐵作墨,製出了一幅《竹子》鐵花。人們讚譽他為“鐵冶神工”、“匠心獨出”。其作品成為了“齋壁雅玩”的藝術欣賞品,繼而也成為了獨具一格的蕪湖鐵畫。
鐵畫以低炭鋼為材料。藝人依據畫稿,取料入爐,經鍛打、鑽銼、整形、較正、焊接、退火、烘漆等工序,然後裝框成畫。
在藝術上,鐵畫吸取了明末清初安徽新安江畫派的筆意和章法布局,將爐錘之巧同畫理相溶,繪畫與鍛鐵工藝渾然一體。畫麵黑白分明,虛實相襯,線條疏密有致,粗細適度。鐵畫作品酷似國畫、水墨畫,但較比它們有更強烈的立體感,從而構成了自己的獨特格調及藝術魅力。
中國樂器的由來
鑼的由來
鑼是中國最廣泛使用的打擊樂器之一。據說它最初流行於中亞和東南亞一帶。大約在公元6世紀前期傳入中國,當時名叫“沙鑼”。宋代,在一種民間音樂形式“鼓板”中應用。元代以後,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為鑼的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鑼是體振動樂器,結構簡單。鑼身呈一圓形弧麵,四周以本身邊框固定,用槌敲擊中央部分振動發聲。一般中央部分略高,稱為光或臍,是發音的主要部分。光的大小、厚薄與鑼的麵積比例,決定著音調的高低,也有中央部分突起成為半圓的球狀。
經過長時期的廣泛流傳和不斷改進,鑼已經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樂器。現在,地方戲曲、民樂合奏、民間娛樂和慶祝活動中都少不了它。
鈸的由來
鈸在中國出現的年代比鑼稍早一點兒。從目前掌握的史料看,鈸在公元4世紀左右,隨天空樂由印度傳入中國。
中國古代稱鈸為銅鈸,唐代的十部樂中的燕樂就用到鈸。宋代以後,銅鈸就已在宮廷名樂、戲劇音樂和舞蹈中廣泛應用。經過許多世紀的流傳和引進,鈸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且表現力又極為豐富的樂器。
鼓的由來
鼓,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就非常喜愛的一種樂器。遠在上古時代,我們勤勞的祖先在說話唱歌的同時,就會用鼓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了。據傳說,我們的祖先在勞動過程中,發現枯樹幹和實心樹幹有完全不同的聲音,並且發現中空物體有音量增大的共鳴作用。於是,他們便用空心樹幹,蒙以獸皮和鱗皮,做成了木鼓,供娛樂時敲打。到了漢朝,不僅有大小、形狀、質地、裝飾不同的鼓,而且民間出現了舞鼓樂。
在古代,鼓不僅是樂器,而且還是軍中必備之物。漢朝初年,守衛邊疆的軍隊常用鼓、簫、笳等樂器,合奏一種樂曲,以壯軍威,叫做“鼓吹’;軍中用以報時、警眾或發號施令者,叫做“鼓角”;出戰時擂鼓呐喊,大張聲威,叫做“鼓噪”。
鼓,還有其特殊作用。有一種銅鼓,古代人把它作為一個地區或一個部落的政權與經濟勢力的象征,於是族長或酋長像保護身家性命那樣保護這種銅鼓。
簫的由來
簫,在古代是指一種編管樂器,即排簫。《風俗通》說:“舜作簫,其莆參差,以像鳳翼。”說明那時的簫並不是單管,而是由許多長短不同的竹管直排而成的,形製很像飛鳥張開的翅膀。據記載,簫有大小之分,大者24管,小者16管(一說大簫23管)。由於竹管長短不一,故吹出來的聲音就有高有低,“長則濁,短則清”。生活在春秋時期的簫史,吹的正是這種直排橫吹的排簫。
今日豎吹的單管簫,古代叫“笛”又叫做“羌笛”。這種樂器,大約在漢武帝時才由西域傳入中原地區。最初,它隻有4個孔,經漢代京房的改造,才成為5孔。後來,在流傳過程中又多了1孔,便成為今日這個樣子。
古琴的由來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弦樂器。原稱琴,近幾十年來,才加上“古”字。它有7根琴弦,所以也稱為7弦琴。
古琴的曆史十分悠久。早在周朝時候已普遍流行。根據《詩經》記載,那時,它常與瑟合奏,還用於伴奏歌唱,成為一種重要的樂器。公元前3世紀時,嵇康的《琴賦》中,有“徽以鍾山之玉”的文句,並且提到了“徽”的作用。“徽”對於古琴很重要,它是用來表示泛音的位置,為演奏者提供按音的標誌。可見,1600年前的古琴構造,和現在大體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