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服飾由來之“謎”(1 / 3)

日常生活用品的由來

床罩的由來

床罩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紀的法國。據記載,這個偉大的發明者是一個普通的法國高盧婦女,她是一個紅臉頰的、滿臉雀斑的害羞的姑娘,名叫迪迪,在與同村的馬夫·路易幽會了3個月後正式舉行了婚禮。不幸的是,一直到了新婚後的早晨,年輕的妻子方才發現丈夫有遺尿的毛病——他把婚床和被褥變成了尿布。這時,祝賀婚禮的客人們已陸續臨近,在門外,他們大聲笑鬧,捶打木門,更換床褥已經沒有時間。聰明的妻子望著神情沮喪的丈夫,忽然靈機一動,從衣櫥裏取出一張床單,迅速鋪在潮濕騷臭的被褥上,然後開門迎客。客人們按以往的慣例為新郎、新娘祝福,並參觀他們的新居。突然,客人中的一個指著床單驚奇地叫道:

“多奇怪的布置呀,這潔白的‘床罩’它一定是巴黎上流社會設計的最新玩意兒吧?”

新娘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客人們發出嘖嘖的讚歎聲:“哦!這多麼時髦,多麼漂亮!”

於是,在他們離開後,一種嶄新的鋪床法就迅速在法國各地傳播開來。3年內,法國宮廷正式采用了這種方法,按那個客人所說的那樣,命名它為“床罩”並且把它載入了“宮廷起居事典”。

襪子的由來

從古代起,羅馬城的婦女就在腳和腿上纏著細帶子,這種綁腿就是最原始的襪子。後來,男人也效法使用。直到中世紀中葉,這種習慣才在歐洲廣泛傳開,隻是用布片代替了細帶子。16世紀時,可能是在西班牙,人們才把連褲長襪和褲子分開,並開始像編織手套那樣編織襪子。

16世紀末,英國人W·李發明了織襪機,從而改進了製襪方法。不久,法國人富尼埃在裏昂開始生產絲襪,到17世紀中葉又出現了棉襪。

直到1938年,美國杜邦公司的卡羅瑟斯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發明了尼龍後,襪子市場才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在歐洲,第一批尼龍襪是1945年正式投入市場的。

衣裳的由來

現代,人們身上的穿著一般統稱為衣裳。衣裳的名稱始於戰國時期。

最初的衣裳是什麼樣子呢?清雷尊《古經服緯》卷上引《五經要義》說:“太古之時,未有布帛,食獸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而未知蔽後,此即謂神農以前也。”最初的衣服應是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的服飾。故後人稱上衣作“衣”,下衣作“裳”。到有文字記載的時代,中國的服裝樣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時上衣下裳連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裝。到春秋戰國時,這種上衣下裳開始變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長了一些,就是說這一時期男女還都穿“裙”子。從《詩經·綠衣》一詩中可以知道,2500多年前古人穿的是綠外衣、黃內衣、黃短裙等服飾。《詩經》中多處提及有“麻(衣領)”的新式服裝,以及“袍(一種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作被的長式衣服)”、“褐”、“襲”等兒童裸衣和皮衣。可見,當時先民們的衣著已十分可觀了。

手帕的由來

手帕的來曆已有幾千年的曆史。

在中國,手帕是從手巾逐漸發展而來的。早在先秦時期,人們每天洗臉時,就已經使用手巾了,當時稱“巾”。在封建的中國,男女授受不親,因此在使用巾時也有區別。一是男女不能共同使用一條手巾,二是手巾的執拿必須是女人,由此可見男尊女卑的封建倫理。但漢朝之前的手巾,隻是為了洗臉時才用,平時並不用,所以稱“麵巾”更恰當些。漢朝以後,“巾”的用途擴大了,平時流淚也拿來揩拭,這時,有人已把“巾”稱“手巾”了。

到了唐代,手巾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手帕”的名稱便是這時候興起來的。“緶便紅羅手帕子,中心細畫一雙蟬。”(唐人王建《宮詞》之四)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唐時的手帕已有繪畫刺繡,成為一種很美的裝飾品,它已超出了生活日用品的範圍。或許是手帕越來越鮮豔精美的緣故,明代以後,手帕竟成了婦女們美好的象征飾物。當時,一些交往深厚的婦女,往往自稱為“手帕姐妹”。

古代人使用的手帕,都是手工產品,花色、品樣及質量都有局限性。至1928年,中國上海才出現了第一家專門生產手帕的工廠——漢陽手帕廠。漢陽手帕廠生產的機製手帕名為“環球牌”手帕,在當時很有些名望。

鞋的由來

鞋的曆史,已相當久遠。古稱鞋為革遝趿或屐。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即出現了獸皮縫製的最原始的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屐”的記載。《詩經》上“糾糾葛屐,可以屐霜”裏的“屐”,就是一種比較簡陋的用麻、葛編成的鞋。

每一種鞋,都有自己的曆史沿革。

皮靴是戰國時孫臏發明的。孫臏被龐涓敲碎了膝蓋骨後,不能行走,就用皮革裁成“底”和“幫”,然後縫成高皮靴。孫臏就穿著這種皮靴乘車指揮作戰,打敗了龐涓。中國曆史博物館裏就珍藏著一雙2000餘年前的皮靴。

尖頭鞋發源於法國。據說,是一個伯爵為了掩飾他那雙畸形腳而做的。後來人們覺得它的式樣新鮮奇特,爭相仿效。

睡衣的由來

歐美研究服裝史的專家認為,“睡衣”一詞在希臘語和烏爾都語裏,指的是晚上房內穿的一種肥而寬的褲子。後來僑居印度的英、法服裝設計師,又在這種款式褲子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改進,才產生了專供夜晚房內穿著的睡衣。到19世紀後半期,睡衣已普及歐洲各國。

睡衣一般是由穿著寬鬆的上衣和褲子組成,據歐洲古代名醫伊博·薩卡裏的著作介紹,伊斯蘭世界早在公元9世紀就有這類睡衣了。然而,當時的歐洲,即使是王公貴族還不知道“睡衣”是何許物呢!直到16世紀,意大利才普及睡衣,因為當時意大利已同其鄰國土耳其建立了不少通商口岸。

在羅馬時代,睡衣是專供上層富有階級使用的。有的學者認為,睡衣是十字軍東征時代(公元11世紀末至13世紀末)歐洲人從伊斯蘭世界傳入的。

背心的由來

背心是一種沒有袖子的上衣,可稱背子、馬甲、坎肩或半臂等。背心源於漢代。漢末劉熙在《釋名·釋衣服》中稱:“衤兩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衤兩襠者即背心,這在王先謙的《釋名疏證補》中講得更清楚了:“案即唐宋時之半背,今俗謂之背心。當背當心,亦兩當義也。”徐坷的《清稗類鈔·服飾類》也說:“半臂,漢時名繡裙,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由此可見,至少在2000年前的漢朝背心就已經麵世了。中國曆代關於背心的趣聞逸事有很多。據《南史》記載,南北朝時,徐州刺史薛安都“著絳衲衤兩襠衫,馳入賊陣”殺敵。《實錄》對背心也有記述:“隋大業中,內官多服半塗,即長袖也。唐高祖減其袖謂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間或曰綽子。士人競服,隋始製之也。今俗名搭護,又名背心。”看來唐高祖李淵也是一位背心的積極倡導者。北宋文學家蘇軾也愛穿背心,他因“謗訕朝廷”罪而被貶謫到海南島後回常州地區,在歸途中就是穿著背心的。這在邵博的《邵氏聞見後錄》裏有記述:“東坡自海外歸毗陵,病暑,著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夾運河岸千萬人隨觀之。”

清時有一種“軍機坎”稱之為“巴圖魯坎肩”,巴圖魯是滿語中勇士的意思。這種背心製作講究,四周鑲邊,正胸前13顆紐扣,一字排開,因此也稱它為“一字襟”、馬甲或“十三太保”。隻有朝廷要員才有資格穿這種馬甲,視之為殊榮。後來這種馬甲逐漸成為一種禮服,一般官員也都穿了。

汗衫的由來

汗衫在中國已有4000多年曆史。早在夏、商時期人們已普遍穿著汗衫。但那時的汗衫不叫“汗衫”,叫法很多,其中有叫“無褲衣”的。褲,即袖子,“無褲衣”就是沒有袖子的衣服。那時的汗衫有棉、夾、單多種。按趙宦光在《義證》一書中的說法:“半臂衣也,武士謂之蔽甲;方俗謂之披衫;小者曰背子。”到漢魏時期,汗衫就專指單的了。《三國誌》的《魏誌·楊阜傳》上講:“(楊)阜嚐見明帝著帽,披縹綾半袖,(楊阜)問帝曰:此於禮法何服也?明帝答曰:是背子也。”可見當時帝王也穿汗衫。漢代時,還有把“汗衫”叫“中單”的。據《事物紀原》中記載:“漢高祖與項羽戰,汗透中單,遂有汗衫之名。”

遊泳衣的由來

1880年,泳裝由一種光滑細密的棉布或法蘭絨做成,著上衣,內穿束腹連身內衣,下身著長度至腳踝的燈籠褲,再加上其他附件搭配,才算是完美的裝備。附件有:一雙黑色的羊毛褲襪;一雙用帆布製成的泳鞋,附有扣子及帶子做裝飾,鞋底是皮做的,有洞口,是為讓水流出而設計的。頭上戴著一頂大大的泳帽,用橡膠原料製成。當時的歐洲,男人在服兵役時都要遊泳,因此,他們都是穿製服式的泳衣。1887年,遊衣出現海軍領。1888年,遊衣又有了荷葉邊設計,而褲子的部分也短至膝蓋。1891年,可以露出手臂了。1901年,長褲變成短褲。當時有位名叫席諾的禮儀權威,對泳裝非常反對,認為在大庭廣眾之下穿著泳裝是不體麵的事。因此,當時女性的泳裝仍是把身體包在束腹連身內衣及長褲襪裏麵。1905年,澳洲女郎遊泳通過塞納河,引起矚目:她的服裝無袖,上衣是鉤織而成,短褲外罩是一件很短的裙子。1907年,在海灘上開始出現女性赤裸著腳,不戴帽子、手套及內衣、襯裙等較簡便的泳裝。1911年,海灘裝的式樣,出現了無袖、微露胸部、長度到膝蓋等改變。男士也有藍、白線條及花俏的紅、白款式的設計。同時,人們開始注意適合泳裝的質料,應是可讓皮膚透氣且不易變形,不易褪色,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容易晾幹。

胭脂的由來

胭脂,自古以來在東方文化中就是女性美的一種象征,胭脂在中國,先秦已有。若深究其源,又有兩種說法:一為胭脂起源於匈奴說。持此說者,都是根據《西河舊事》等書之記載。據說匈奴在漢武帝時,失去祁連、燕支兩山之後,曾淒涼地唱出一首悲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燕支,又作焉支,其山遍生燕支花,即紅花。匈奴嫁婦,采其花,榨其汁,凝為脂,以為飾。後來,燕支才寫作燕脂、胭脂。二為胭脂始於商紂之說。五代馬縮在《中華古今注》中記載: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為脂,以燕國所生,故曰燕脂。

以上兩種說法,根據現代考古的發現,都難以成立。

曾發現一件頗有說服力的出土物證,即遼西牛河梁神女廟遺址出土的神女頭像。其像“麵塗紅彩”,“唇部塗朱”,“出土時顏色鮮紅”。不難想像,倘若先民婦女自己尚不知塗紅施朱,就不會去為神塑像擦胭脂、抹口紅了。依此判斷,用植物性染料作胭脂的可能性更大。無論結論如何,東方女性塗口紅,擦胭脂,至少已有5000多年曆史了。

擦香粉的由來

中國婦女擦香粉的習俗,最早起源於古代的“香妝”。據載,周文王時代的婦女已使用鋅粉擦臉,此後傳到秦始皇宮內,形成了紅妝翠眉。到了漢武帝時,便有“香妝”的說法了。但婦女名副其實地擦香粉美容淨身,還是從唐代開始的。

據說,唐朝開元年間,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四海無事,天下太平。唐玄宗貪戀酒色,命人在驪山修造“逍遙宮”,四處選美女。當時,永樂有一女子名叫楊玉環,頗有姿色,被選進宮裏。她初入宮廷,常常思念家鄉和堂上雙親,終日愁眉不展。一天,她遊玩宮內花園,手觸碰了含羞草,含羞草枝杆萎縮,葉兒卷曲。眾宮女見此狀大為驚異,紛紛傳揚,說楊玉環有“羞花之容”。唐玄宗知道此事後,立即召見楊玉環。她接到聖旨後,知道自己有狐臭,怕皇帝怪罪,便在花園中采了許多香花取汁製粉。擦全身和腋下,除狐臭。

唐玄宗見到楊玉環後,見她果真有羞花容貌,大為喜悅。他讓楊玉環坐到身旁,忽聞她身上散發著異香,讚道:“真是又香又美的絕代佳人!”當即把她留在身邊,封為貴妃。

楊玉環得寵後,每天命宮女去花園采百花擠汁製作香粉,她常常將香粉擦於滿身,使整個華清宮香味芬芳。從此,民間紛紛效仿貴妃擦香粉以致成為習俗了。

衣服配飾的由來

高跟鞋的由來

高跟鞋已盛行全球,成為女子鍾愛的物品。關於高跟鞋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源於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當時,路易十四苦於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麵前充分顯示他高貴的氣度,就吩咐手下人為他訂製了一雙高跟鞋。此後法國貴族男女們紛紛仿效,並很快傳遍全國乃至歐洲大陸。

還有一種傳說,15世紀時威尼斯有個商人,外出時害怕漂亮的妻子行為不端,就給妻子定做了一雙後跟很高的鞋,以防止妻子外出。可妻子看到這雙奇異的鞋後,覺得十分好玩,就讓傭人陪她走街串巷,出盡了風頭。人們覺得她的鞋很美,爭相效仿。

領帶的由來

領帶始於羅馬帝國時代。那時,士兵們在脖子上戴著一種類似圍巾和領帶的東西。直到1668年,領帶在法國才開始變為今天這種樣式,並發展成男子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那時領帶在脖子上要繞兩圈,兩端隨便地耷拉著,領帶下麵還有三個或四個花結的波形絛帶。

1692年,在比利時的斯騰哥爾克城郊,英國偷襲了法國兵營。慌忙之中,法軍軍官無暇按照禮節係紮領帶,隻是順手往脖子上一繞。後來,法軍擊潰了英軍。於是貴族時裝中又增加了斯騰哥爾克式領帶:它用鑲花邊的細麻布製成,一端從坎肩的扣眼中穿過。斯騰哥爾克的英雄們名噪一時,連婦女們也競相係斯騰哥爾克式領帶。其實,在17世紀末已經流行起一種叫“克萊蒙”的花邊領帶。

進入18世紀後,領帶交了厄運。取而代之的是白洋紗“脖套”(它折三下,兩端穿過係在後麵假發上的黑花結)。但從1750年起,這種男子服裝的裝飾就被淘汰了。

這時,“浪漫”式領帶出現了:這是一種方形白洋紗,它先對角折,然後再折幾下在胸前打結。領帶的係法十分講究,被譽為真正的藝術。

1795年到1799年在法國又興起了新的領帶浪潮。人們係起白色和黑色的領帶,甚至在盥洗時也係著馬德拉斯布領帶。領帶比以前係得更緊了。

19世紀的領帶高高地遮掩了脖子。後來出現了“硬領”式領帶,是用大頭針別著的。它由各種料子製成,如綢緞、天鵝絨等。五顏六色的領帶都時興起來了。到70年代,首次推出了自結花結領帶。第二帝國時代(公元1852至公元1870年)素有領帶的發明時代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