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服飾由來之“謎”(2 / 3)

瓜皮帽的由來

瓜皮帽是以六瓣合縫的帽子,是明太祖洪武年間創製,以六瓣縫合是取其六合統一之意。一般夏天和秋天用紗作;春天和冬天用緞製作。一般麵為黑色,帽裏為紅色。還有用紅片金或石壽錦緞作邊。帽式有平頂、尖頂、硬胎、軟胎。

清末前,帽子綴“結子”,清末後,珊瑚、珍珠等代替了“結子”。

紅帽子的由來

戴“紅帽子”現已是港口碼頭等地服務隊身份的一個標記。

其由來說法不同:

一是紅帽子大號叫“弗裏吉亞帽”,源於小亞細亞古國弗裏吉亞。在羅馬時期,獲得解放的奴隸普遍戴弗裏吉亞帽,因而這一帽式在那時成為自由的標誌。到了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弗裏吉亞帽再次成為自由的象征,被廣大反抗封建貴族的革命誌士當做“自由的紅帽子”。此後,弗裏吉亞帽一直成為自由和革命的象征。在德拉克洛瓦描繪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事件的名畫《自由引導人民》中,那個象征自由的女性形象,左手握槍,右手高擎飄揚的三色旗,號召人民衝向君主專製王朝,她頭戴的正是弗裏吉亞帽。

二是戴紅帽子源於法國。1792年,在法國大革命高潮到來前夕,國王路易十六的部分衛隊在巴黎民眾革命情緒感染下,紛紛加入了革命陣線,由於泄密,有少數衛隊成員被捉拿了。路易十六極為憤怒,但也不敢將他們處死,就罰他們在鬧市做苦役。為了便於監督,達到侮辱他們人格的目的,每個人都被強製戴上一頂特製的紅帽子。因為戴著紅帽子,會引起人們注意,也不易逃走。

巴黎民眾對這些戴“紅帽子”的被懲罰者深表同情,可是有路易十六走狗的監視,一時無法援救。後來,有些人甘願戴上紅帽子,和他們一起做苦工,以行動表示支持。幾天後,出現了更多的人戴著紅帽子。紅帽子越來越多,最後再也分不清誰是被捕的衛隊成員或是富有同情心的巴黎市民。“紅帽子”由此而起到了支持和掩護的作用。

一些不知內情的巴黎市民還以為“紅帽子”是本年度流行的頭飾,就以戴上它為榮。這樣,巴黎出現多家專門製作“紅帽子”的商店。隨著大革命的進行,“紅帽子”又被人們視為革命的符號了。後來,它傳到中國,不料也因它便於識別而用作製帽。早在二三十年代中國就出現了用“紅帽子”作為客站搬運行李服務人員的標誌,當時火車站、水陸碼頭都有“紅帽子”,後來打掃道路的清潔工也戴上了“紅帽子”。

服裝口袋的由來

清代乾隆年間以前,中國的服裝上尚未出現過口袋,人們寬大的袖子能在某種程度上起到口袋的作用。還有一種盛放東西的工具,叫做“搭褳”,亦稱“搭褳”。“搭褳”中間開口,兩端可裝貯錢物,實際上是一個長口袋,小的可係在腰間,大的可搭在肩上。“搭膊”類同搭褳,也是一種裝錢物的口袋。

中國人民在衣服上作口袋,估計是隨著鴉片戰爭的炮火,從外國傳進來的。這種習俗首先在廣州、上海、天津等沿海大城市裏流行開來。光緒十年成書的《津門雜記》說,當時天津的人們“於衣襟下每作布兜,裝置零物,取其便也。近則津人習染,衣襟無不作兜。凡作衣店、估衣街所製成衣,亦莫不然”。

可見,那時在衣服上作口袋,已經成為時尚之舉。而且,衣服上接個口袋,盛放東西,要比袖筒、裏懷、搭褳等便利得多了,因而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逐漸在中國各地流行開來。

衣服上的口袋,不僅是為了實用,而且也是衣服裝飾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中國服裝設計師和廣大群眾,從對稱、均衡的效果進行設計,發展成自己的民族風格。口袋的造型,又根據衣服的式樣,衣料的花紋、顏色,變化多端,美觀新穎比較常見的如斜口袋、方口袋、明口袋、暗口袋等。有的口袋上還裝飾有各種上花邊、袋蓋。

服裝款式的由來

迷你裙的由來

1935年,“迷你裙”以它獨特的風格,引起整個西方世界的轟動。有趣的是,“迷你裙”的創始人是一位英國人。而英國人的服裝,在世界上一向是被視為保守、古板、怪異的。這位英國人名叫瑪莉·昆特。

“迷你裙”的出現,有它的曆史條件。早在18、19世紀,歐洲的婦女們都是戴著飾物繁多的大帽子,穿著花邊堆疊、縐襇累累的長衣裙去打高爾夫球和網球。1910年,有一位英國婦女大膽地穿上了男西裝式的女上衣及平跟鞋,出現在球場上,成了轟動一時的創舉。此後,英國女性中便流行起一種頭戴小巧呢帽、身穿男式西裝的輕便套裝、腳穿平底鞋的裝束。英國女性的這種新式打扮,引起了法國女性的哄笑:“無跟的鞋,簡直和男性沒有什麼區別!”正在此時,瑪莉·昆特設計的“迷你裙”在英國問世了。她把當時隻求簡便而忽視女性魅力的呆板服裝徹底改觀了,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此後,不論是在網球場上還是大街小巷裏,到處可以看見輕鬆活潑、俏麗瀟灑的“迷你裙”。富有戲劇性的是,法國女郎拋開了過去的竊笑,紛紛仿效起這種既輕便、舒適,又具女性美的短裙,世界女裝又向前發展了一步。

打褶裙的由來

古人為了抵禦寒冷,把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圍在腰間,這就是最早的“裙”,也叫“圍裙”。

4000多年前,黃帝製定了“上衣下裳”的製度,那時所說的“裳”,就是裙子,而且是男女同用的。到春秋時期,“裳”才專指女服。漢朝,婦女穿裙子已是很普遍的了。

《西京雜記·越飛燕外傳》載:漢成帝時,有一位體態輕盈、能歌善舞的宮女,名叫趙飛燕,深得成帝寵愛。有一天,她穿著一條雲英裙,與漢成帝同遊太液池。當她在鼓樂聲中翩翩起舞的時候,忽然刮起一陣大風,她像燕子一樣被吹飛起來。周圍的宮女見狀急忙上前拉住她的裙子,才免於被風刮走,但是趙飛燕的裙子被拉出許多皺紋。出乎意料的是,這皺紋疊疊的裙子,卻另有一番風韻。於是,宮女們特意將裙子做出許多縐褶,時人稱其為“留仙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打褶裙。

打褶裙慢慢傳到民間,式樣和色彩也不斷翻新。隋唐時有多幅裙,黃、紅色裙;元代有素靜淡雅的魚鱗百褶裙;明代有紅色褶一襇長裙;清代有百褶裙等等。

蘇格蘭男裙的由來

在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穿裙子的幾乎都是婦女。可是在英國的蘇格蘭,喜歡穿裙子的卻是男子漢,原來這是他們的民族傳統,而且,穿裙子的權利還是通過鬥爭取得的。

蘇格蘭原來是一個獨立王國。該國男子都穿一種名叫“基爾特”的花格子裙服。裙前麵縫上一個大口袋,以示與女裙的區別。1707年,蘇格蘭被英格蘭合並,但作為民族特色的裙服,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常常在鬥爭中以穿裙來表示渴望獨立。1746年,英國王朝企圖徹底消滅蘇格蘭人穿裙服,違者處以半年監禁,再犯者判放逐7年徒刑。但是,不屈的蘇格蘭男人同英格蘭“禁裙令”進行了持續30多年的鬥爭,終於在1783年取得了穿裙子的權利和自由。

中山裝的由來

中山裝是中國的特產,它的由來與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有關。

5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樣式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在實用上也有缺點。於是,他主張以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的上衣為基樣,在立領上加上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衣袋上再加上軟蓋,這樣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了。孫中山先生同時設計了與這種上衣相配的褲子。孫中山先生將設計好的圖樣拿到黃隆生那裏。黃隆生是廣東台山人,原在越南河內開設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先生一到河內籌組興中會時,偶入其店購物,黃隆生獲悉這位顧客就是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後,便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並為革命出錢出力。就是他協助孫中山先生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服。

西裝的由來

西裝起源於歐洲。據說西裝上裝原來是漁民的穿著,他們終年與浪為伍,在海裏謀生,敞領少扣的衣服穿起來方便,適於海上捕魚勞動,後來逐漸演變成如今的樣式。在西裝中最為考究的,當屬背後開岔的燕尾服,它原是中世紀歐洲的馬車夫的裝束。馬車夫穿上後幅開岔的衣服,是為了騎馬方便。西裝在清朝晚期傳入中國,很快被激進的青年們所接受。一時,“西裝”成為新思想的象征。穿西裝的人越來越多,而象征保守思想的長袍馬褂則日趨沒落。

穿西裝,按規矩都得係一條領帶。原來,古代的西方人,特別是住在深山老林的日耳曼人,他們披著獸衣取暖禦寒,為了不使獸皮從身上掉下來,就用草繩子紮在脖子上,成為最原始的“領帶”。很有點“領帶”意味樣子的裝飾最早出現於17世紀的歐洲。那時,正有一支南斯拉夫克羅地亞騎兵隊走在巴黎鬧市街頭,他們個個穿著整齊筆挺的製服,而脖子上都係一根布條,這引起了崇尚時髦的巴黎人們極大的興趣,隨即爭相模仿,以示榮耀。後來,法國一位大臣上朝,脖頸上係了一條白綢巾,並打上一個漂亮的扣結,當時路易十四見了,大加讚賞,並宣布以領結作為高貴的標誌,下令凡爾賽的上流人士都得如此這般。從此,係領帶打結的習慣便延續下來了。在穿西裝的時候,襯衣上還都有著一個硬領,那是古代的將士們防禦敵人、保護自己的一種措施,咽喉部位的衣領,都是用皮革和金屬特製的,用以防備敵人的利箭射在致命的喉部。

禮服的由來

禮服是專門用於參加各種禮儀活動,如晚會、宴會、出訪或接待賓客等場合穿的服裝。由於生活方式的不同,風俗習慣的迥異,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禮服式樣也不一樣。例如,阿拉伯民族以他們特有的長袍作為禮服。緬甸人的沙龍,日本的和服,都是禮服的樣式。而尼泊爾人則把窄腿白褲作為他們的禮服。另外,各國軍隊還有專門的軍人禮服。在國際間通用的常規性禮服,男子以黑色燕尾服為代表,女子以白色披紗長裙為代表。

禮服形成於15世紀左右,最早出現在西歐的法國、英國、意大利等地。黑色的禮服象征著神聖、端莊,白色則象征著純潔、高雅。早期的男子禮服佩有領帶,後因人們參加舞會時很不方便,就改成了帶領結。禮服的形成和當時的宗教活動有關,隨著基督教徒的活動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禮服也很快風行開來,並一直流傳至今。雖然經過多次的變革,但其基本形狀還是和原先的大致相同。

燕尾服的由來

燕尾服是一種用呢料製成的前襟齊腹、後襟至膝關節的禮服。因後身下端開岔像燕尾而得名。

燕尾服起源於英國,是18世紀由騎兵服演變而來。當時,騎兵騎馬時,將長衣前下擺向後卷起,並把它別住,露出其彩色襯裏,顯得十分漂亮。這就使得其他兵種仿效起來。在18世紀中葉,平民和官吏紛紛穿起剪短前擺的騎兵服裝成為時尚,這樣燕尾服就產生了,並流行於英國及其殖民地。到18世紀末,燕尾服已成為風靡歐美的流行時裝。

燕尾服最初是硬翻領,領下是披肩,到了18世紀末發展為兩種式樣:英國式和法國式。英國式是對稱三角形寬折高翻領,燕尾服在扣上扣時成對襟形狀,它與有自護套的短外褲配套穿,如穿皮褲或緊身褲時就要與黃翻口或不翻口的皮靴配套。法國式的燕尾服帶有下前擺,在拿破侖帝國初期時的隆重場合下,它與黑天鵝絨短褲配套穿。

19世紀30年代,各種配色的黑燕尾服獨占歐洲男子時裝鼇頭。此時的燕尾服式樣是單排扣和不剪下擺,它也不再與靴子配套。從50年代起,燕尾服僅在隆重的場合穿著。製式燕尾服的興起,促使燕尾服再次流行。

新娘禮服的由來

西方傳統的新娘禮服,包括白色緞子衣服、麵紗和桔色的花。新娘禮服源於法國。在14、15世紀文藝複興時期,歐洲的新娘穿紅色和深紅色衣服,白色衣服是孝服。這種風俗被法國路易七世的妻子安妮所改變。她在結婚典禮上穿了件白色緞子衣服,沒有任何裝飾。她的服飾被人們所仿效。從此,白色緞紋織物成為姑娘們最喜歡用作結婚禮服的麵料。

白色表示真摯、純潔的愛情。

麵紗最早被人們用來為新娘避邪。這種風俗被古時的所有民族所接受。後來,麵紗又蘊涵了新的意義,表示新娘對其他一切的摒絕,僅僅保持對她丈夫的魅力。

帶桔黃色的花的習慣來源於東方,是祝願新娘生兒育女的象征。因為桔黃色的花與成熟的果實同時出現在樹枝上,被認為是最有繁殖能力的象征。

但是也有例外,奧地利農村的新娘卻穿黑色衣服。

夾克衫的由來

夾克衫是英文Jacket的譯音,它是男女都能穿的短上衣的總稱。夾克是我們現代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服裝,由於它造型輕便、活潑、富有朝氣,所以為廣大男女青少年所喜愛。

夾克,是從中世紀男子穿的叫Jack的粗布製成的短上衣演變而來的。15世紀的Jack有鼓出來的袖子,但這種袖子是一種裝飾,胳膊不穿過它,搭拉在衣服上。到16世紀,男子的下衣裙比Jack長,用帶子紮起來,在身體周圍形成衣裙,進入20世紀後,男子夾克從胃部往下的扣子是打開的,袖口有裝飾扣,下擺的衣裙到臀上部用扣子固定著。而這時婦女上裝也像18世紀婦女騎馬的獵裝那樣,變成合身的夾克,其後,經過各種各樣的變化,一直發展到現在,夾克幾乎遍及全世界各民族。不過,正如曆史上所記載的那樣,婦女真正開始大量穿用夾克,是進入20世紀以後。

夾克自形成以來,款式演變可以說是千姿百態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政治、經濟環境,不同的場合、人物、年齡、職業等,對夾克的造型都有很大影響。在世界服裝史上,夾克發展到現在,已形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如果把夾克從其使用功能上來分,大致可歸納為三類:作為工作服的夾克;作為便裝的夾克;作為禮服的夾克。

在現代生活中,夾克輕便舒適的特點,決定了它的生命力。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服裝麵料的日新月異,夾克必須同其他類型的服裝款式一樣,以更加新穎的姿態活躍在世界各民族的服飾生活中。

裘衣的由來

裘皮服裝在中國曆史久遠,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裘”字。在曆代詩書中關於裘皮的記載也很多,如《詩經》中有“狐裘”“羔裘”的記載;《論語·鄉黨》有“緇衣”、“羔裘”之說;漢朝末年蔡文姬所作《胡笳十八拍》中還有“毛氈為裳兮”的詞句等等,可見裘在中國古代服裝中是占有一定席位的。古人穿裘,開始是為一般生活所需,隨著社會變革,裘衣漸漸成為上層人物專用衣著,清朝宮廷內曾用不同品類的裘皮來代表和區別官職的高低,以海龍為最高,以後按玄狐、水貂皮、羊羔皮等下排,給裘皮服裝染上了政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