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服飾由來之“謎”(3 / 3)

除獸皮外,古代的裘衣還包括鳥類羽毛織成的服裝,如青鳳裘、集翠裘、鳳毛裘、孔雀裘等等,這類裘衣金翠輝煌,是極名貴的珍稀之物。中國的裘皮在國際上享有盛名,中國出口的水貂皮、波斯羔皮和狐皮被稱為是國際裘皮三大支柱,由於裘皮服裝雍容華貴、富而不俗,因此深受人們喜愛。

旗袍的由來

旗袍本是滿族旗人婦女的土著服裝。以後漢族婦女穿著的也多起來,並在原來的其礎上不斷改進,使之成為一種獨特的女式服裝。

據說,最早穿旗袍的漢族婦女是上海的女學生,她們穿著的藍布旗袍引起了各界婦女的羨慕,紛紛加以仿效。同時社會輿論又表示讚揚。於是,旗袍一時間竟成為當時女子最時髦的服裝。

清末滿族旗女穿的旗袍,其特點是寬大、平直、衣至長足,而旗袍所選用的衣料大都是繡花紅緞,在旗袍的領、襟、袖的邊緣部分都用寬邊鑲滾。

20世紀20年代初,旗袍開始普及,起初式樣與清末的差不多。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了。至20代末,由於受歐美服飾的影響,旗袍式樣也有較大的改變。此時的旗袍,衣長大大縮短,比以前更稱身合體,也更能襯托出女性的曲線美。

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那時旗袍式樣的變化主要是在領、袖和衣長等方麵。先是流行高領,後又流行起低領來。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於衣長,也大致如此。

從40年代起,旗袍的式樣趨向於取消袖子、縮短衣長和減低領高,使旗袍更加適體。

風衣的由來

風衣的出現,距今不到100年。英國的衣料商托馬斯·巴爾巴尼年輕時就從事經營服裝麵料,並積極開發新品種,他在同行的協助下,經過反複試驗,終於製出了防水加畢丁(一種細密的棉織物),使棉織品用於風衣取得了成功,並於1888年取得專利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托馬斯·巴爾巴尼為了適應戰鬥的需要,設計了一種塹壕用防水大衣,款式為雙襟兩排扣,有腰帶,領子能開能關,插肩袖,有肩章,在胸部與背上有遮蓋布,以防雨水滲透,下擺較大,便於動作。通過試用,英軍認為這種塹壕大衣便於在雨中作戰的士兵穿戴。1918年,英軍決定正式采用。

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年軍人穿用的塹壕大衣逐步演變成為生活服裝,但其款式一直是現代風衣的基礎。風衣也由單純的男式發展到今天的男女兩種並存,式樣設計上也出現了多種花樣。在門襟設計上,由原來的僅僅雙排扣一種發展到單排扣、單排門襟暗扣、偏開門襟等多種;衣領設計有駁開領、西裝領、立領等;風衣的袖子也變得多種多樣,有插肩袖、裝袖、蝠袖等等。風衣的色澤、裝飾物,也有較大的變化。女式風衣的款式更是日新月異。在國際市場上,風衣已成為服裝類的主要品種。

莎麗的由來

莎麗是印度婦女披在內衣外的一種綢料長袍。它由一段長約5米~8米的絲綢製成,兩側有滾邊,上邊繡有各種圖案,有色調淡雅的花卉,也有豔麗多彩的幾何圖形。它的穿法是從腰部圍到腳跟,成筒裙狀,然後把末端下擺披在左肩或右肩,自成活裙,與上身帶有素白色、鮮紅或花色短衫相協調,在短衫與筒裙之間裸露一截腰肢。每逢喜慶節日,身著各色莎麗的婦女聚集在一處,風舞輕紗,分外動人。

莎麗是印度婦女的傳統服裝,距今有著5000年的曆史。印度著名詩《摩詞婆羅多》中,曾提到過四五千年前存在一種織有珍珠滾邊的莎麗。在一些古雕刻畫中,也一再出現穿著刻繪著各種幾何圖形莎麗的婦女形象。最早的莎麗服是舉行宗教儀式中穿的一種服裝,男女都可以穿,後來才演變為婦女的普通裝束。

莎麗的產生,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古時候,有一個著名的織匠,想像力極其豐富,有一次,他夢見了一位楚楚動人的少女。這位少女的眼淚閃若絲光,她略微卷曲的頭發變成織布的褶紋,她的喜怒哀樂即是顏色,她皮膚的質感光滑柔軟,就如同織布的柔軟。織匠醒後,把這一切美好的幻覺編織出來,成了一塊漂亮的莎麗。

緊身健美裝的由來

早在公元前2000年間,緊身健美裝就被米諾斯青銅時期的克裏特人穿用。米諾斯婦女把它作為外衣穿,以束緊腰身,抬高乳房;米諾斯男子穿用,以顯示蜂腰體態。隨著對體態審美觀念的變化,緊身健美裝也時有不同,或用於束緊壓平上身,或用於托住並突出乳房。20世紀初,緊身健美裝被大加修改,改短並不再支托乳房。1913年左右,又出現了一種用鬆緊材料縫製的無背緊身衣,稱為“騎士式緊身衣”。1914年,美國人瑪麗·菲利普·雅各布第一個取得乳罩的發明專利。20世紀30年代,騎士緊身衣改稱為“緊身褡”(英國稱為束帶)。與此同時,將乳罩和緊身褡縫合在一起,稱為“緊身健美裝”並流傳至今。

古代官服的由來

在中國的古裝戲和戲曲片中,常會出現一些大小古代官員身穿各色袍服,袍服上繡著各種圖案。這些圖案究竟是些什麼東西,有何依據?

原來,古代官服按顏色區分。從唐代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大紅)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須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州的長官刺史,亦不拘品級都穿緋袍。這種服色製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隻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簡言之,清代公服原則上都是藍色,隻在慶典時可以用絳色,外褂則平時都是紅青色,清末服飾尤為複雜,依官位大小不許濫用。僅就其袍服來說,有蟒袍和補衣服。蟒袍是官員穿的上麵繡有蟒形的長袍。一品至三品是九蟒五爪;四品至六品是八蟒五爪;七品至九品(及未入流)為五蟒四爪。補服,是加在蟒袍之外的外褂,正中用金線繡織鳥獸形:一品仙鶴;二品雞;三品孔雀。武官為獸形: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是海馬。以上是一般的規定。也有例外,如禦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卻一律穿獬豸補服,因為古人認為“獬豸”是一種能辨曲直的神羊之故。

麵料的由來

棉布的由來

遠在南北朝時,南洋已有棉布輸入,當時稱做“吉貝”。工精料美,物以稀為貴,能穿用這些棉布的人,當然隻限於貴族,到了宋、元兩代,華南和東南地區,如福建、廣東、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都有人種棉,其中廣東的瓊州(海南島)是當時著名產棉區。元時,鬆江府烏泥涇人黃道婆從瓊州帶回黎族土人的紡織技術,她教會家鄉的人製造織機和錯紗、配色、綜線的技術,烏泥涇出產的棉布,成為最受歡迎的名產。到了明代,這地方成為出產棉布的中心。明朝規定百姓有田5畝到10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10畝以上,加倍種植。這樣,棉花的種植推廣了,紡織的技術也隨之不斷提高。棉布的產量日益增加,價格自然隨之大大降低,於是棉布成為一般人都能穿用的衣料,而棉布的紡織也逐漸成為農村婦女的主要副業了。

絲綢的由來

絲綢緞是用蠶絲或人造絲織成的織品,源於中國。中國是蠶絲的發源地。新石器時代,已發現利用蠶絲,並逐步發明了養蠶、巢絲和織綢的技術。商代,中國人民又發現了植物中含有色素,並能夠利用植物中的色素來為絲綢織物染色。當時的王宮內,絲綢應用已相當普遍。春秋戰國前後,中國絲綢已有綢、緞、綾、羅、紗等各種形式的絲織品,還能生產提花織物和彩錦。西漢時代,絲綢圖案與配色已進步到能夠織造花、鳥、魚、蟲等複雜的紋樣,並能生產印花綢。14世紀,多彩的織錦更有發展,富麗堂皇的蘇州“宋錦”、南京“雲錦”、四川“蜀錦”等,在生產技術上已相當完美。

染料的由來

人們穿的衣服,具有各種不同顏色。各種布料顏色的形成,完全是染料的功勞。

據《周禮》的記載,中國早在周朝就有“染人”和“掌染草”的官職,掌包原料和印染工作。當時用染料染的衣服,隻準皇帝和官員們穿用,而且隻有熏(淡紅)、玄(黑)兩種顏色。

到了秦漢以後,染料生產有了一定發展,顏色的種類也多了。皇帝朝服由熏、玄改為大黃、大紅。平民也可以穿染色衣服了。生產和經營染料風靡一時。據《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當時已經開始大量生產梔(藍色)、茜(紅色)、薑(黃色)、韭(綠色)等植物染料,紅、黃、藍是基本色,可以配出其他各種顏色來。但當時還不能直接染出黑色,必須先染藍以後再染黑。

明、清時期,中國的染料應用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乾隆時,有人這樣描寫上海的染坊:“染工有藍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紅坊,染大紅、露桃紅;有漂房,染黃糙為白;有雜色坊,染黃、綠、黑、紫、蝦、青、佛麵金等。”此外,比較複雜的印花技術也有了發展。

化纖的由來

1644年,英國生物學家霍克,在係統地研究蛾蝶類昆蟲生理結構之後,提出了人類完全可以用人工生產出絲來的設想。霍克的設想,在歐洲的學術界和工商界引起了廣泛的注意。為了實現這個設想,許多科學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法國自然科學家卜翁,飼養了很多蜘蛛,探索蜘蛛吐絲結網的奧秘。經過反複試驗,他發現,蜘蛛的絲是它肚子裏的黏液噴射到空氣中凝結而成的。於是,他剖開許多蜘蛛的腹壁,取出它們分泌黏液的膠囊,收集大量的黏液,用人工方法抽成細絲,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副“人造絲”的手套。但這種蜘蛛絲又細又脆,不能遇水。這副手套,至今還保存在巴黎國家研究院中。

1855年,瑞士科學家奧丹瑪斯經多年的研究,發現用硝酸棉花溶解到酒精裏,經過一定的工藝過程,可製出用來抽絲的黏液,這是人工造絲的一個重大突破。這種絲稱為硝酸絲。

1880年,英國一位業餘科學家斯旺製成了經硫酸處理的棉製燈絲,1883年又發現了製造多種纖維的方法,最後通過從小孔噴射溶液而製成硝化纖維燈絲。他認為,這種燈絲有可能用作衣料纖維,並在1885年舉辦的發明展覽會上,展出了這種纖維的樣品。但是,斯旺未參加利用這種纖維製成衣料的研究工作。

1889年,法國人查頓把自己合成的硝酸絲織成一件色彩絢麗、光耀奪目的襯衣,當時轟動了歐洲。但是,這些以棉花為原料的人造絲,不但成本高,而且織成的衣服很不結實,易燃燒。科學家們繼續探索從廉價的原料中提取纖維素的方法。

1891年,英國化學家克魯斯和貝文,發明了以木材、蘆葦、甘蔗渣製造黏液的方法,稱為黏膠法,這種從黏液中抽取的黏膠長絲是優良的衣用纖維。

1905年,英國建成了第一座黏膠纖維工廠,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生產。這種產品是利用自然植物固有的纖維為原料,叫“人造纖維”或“黏纖”。

1913年,德國製成了以塑料聚氯乙烯為原料的氯綸纖維;1924年,德國人又發明了以聚乙烯醇製成的維尼綸。

1935年,美國人卡洛澤斯發明了尼龍(錦綸)。1944年,英國人惠恩菲爾德和迪克森又發明了滌綸。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合成纖維陸續發明並投入生產,為化纖工業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錦綸的由來

在化纖家族中,錦綸是一個優良品種。它的名稱各國叫法不同:英美人叫“尼龍”和“耐綸”;前蘇聯人稱為“卡普隆”;日本人叫“阿米綸”;德國人稱“貝綸”;捷克人則叫“西綸”。據說中國最早準備給它取名“華綸”,即代表中華,又有華麗的含義。後經斟酌,終於命名為“錦綸”,可能是國內最早試產於錦西,而且也含有錦秀之意。

錦綸是最早的合成纖維之一,其發明人是美國人卡洛澤斯。卡洛澤斯是一位才華出眾的青年化學家。當時,年僅32歲的卡絡澤斯,在伊利諾斯大學和哈佛大學任教。1928年,他接受美國杜邦·德·奴姆爾公司的聘請,擔任該公司研究小組的負責人,後加入杜邦公司。1930年,當他對由乙二醇和葵二酸製成的聚酯進行實驗時,發現這種經過加熱後的熔融聚合物能夠拉伸成長纖維狀細絲。更重要的是,他發現這種纖維即使冷卻之後,拉伸長度仍比最初的長度高幾倍,而且,這種冷拉伸還能大大增加纖維的強度和彈性。它表明與此有某種聯係的化合物可能成為具有某種特性的纖維。此後,卡洛澤斯及其同事又研製成命名為聚合物“66”的聚酉光胺。他們從這種聚合物拉製出具有強度高、韌性大、彈性好、耐水性強的纖維,並成功地在500華氏度以上的溫度下紡絲。1935年,取名為“尼龍”的聚合物“66”在杜邦公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尼龍的早期產兒,是1937年4月由杜邦公司製成的尼龍襪,俗稱“玻璃絲襪”,現在統稱為錦綸襪或錦綸絲襪。1938年,杜邦公司開始製造堅硬的尼龍單纖維牙刷。1939年12月,尼龍開始大規模生產。至1953年,杜邦公司一直壟斷著美國的尼龍生產,美國有幾家公司生產尼龍是獲得杜邦公司的許可證後才開始的。

20世紀40年代,英國帝國化學公司得到英國專利的許可證,和考陶爾德公司一起,成立了英國尼龍紡織公司。此外,國外的許多公司也得到了杜邦公司的專利許可證後,開始製造尼龍。

“錦綸”是一種有廣闊發展前途的化纖,由於結實耐磨,所以在所有纖維中享有“耐磨冠軍”之美稱。可用於生產彈力錦綸絲襪、衫褲、手套、圍巾、帽子、頭巾、台布、沙巾和花邊帶等,還可與人造絲、棉花和羊毛混紡或交織成質地柔軟、價廉物美的各種產品,如市場上常見的錦緞被麵、錦格綢、尼棉綢及粘棉華達呢、粘棉凡立丁、粘睛錦花呢等。它的缺點是保型性差,不能在日光中長時間曝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