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
石雕藝術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曆史,就石雕而言,這些雕刻品大多為無名石匠所作。千百年來,伴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流傳至今。民間工藝精湛的技藝、巧妙的構思和奇特的創造力突出的表現出來了,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曆史人文價值。
那麼什麼是石雕呢?石雕主要是指以花崗石、大理石、葉蠟石等天然石料為原料,通過圓雕、浮雕、透雕和線刻等技法雕刻成的各種藝術品和實用品。
石雕的用途主要表現在三方麵:一、用於建築構件和裝飾,如台基、柱礎、欄杆、牌坊、石獅、石人、石獸及拴馬柱等。二、為宗教服務的神佛造像,如著名的山西雲岡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河南龍門石窟等。三、供室內陳設的欣賞品和具有實用功能的生活用品,如案頭擺件、硯台、蒜臼、壓石等。
原始社會的石器工具
中國古代的雕刻藝術起源於石雕。上古時期,原始人類在勞動實踐中逐步創造了石器工具,並在石器工具的製作和材製選擇上,講究實用與美觀。從造型意義上講,這些石器雖然是實用品,但其性質已接近於雕刻藝術創作。河北武強磁山文化遺址出土了石雕人頭,是距今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作品。同時在各地還發掘出了許多大型石雕動物,如石虎、石梟等許多小型裝飾石雕。據晉代葛洪《西京雜記》記載,中國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已能雕刻出巨型石雕——石麒麟。據傳蜀都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時,曾在岷江邊上置石雕犀牛以鎮水。
到了漢朝時期,石雕就非常發達了,尤其是西漢時期的霍去病墓的石雕群,令後人歎為觀止,是石雕藝術的頂峰。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年)是漢武帝時抗擊匈奴的名將,霍去病墓在嶽西省興平縣漢武帝陵東北處,現存石雕有“馬踏匈奴”、石人、臥馬、臥牛、臥象、伏虎、野豬等10餘件,均由花崗石雕成,造型整體有氣勢,生動傳神。同時,大部分作品是依石擬型,稍加雕刻,突出了對象的主要特征和動勢,漢代石刻剛強的氣魄和深沉宏大的風格展現無遺。
20世紀70年代,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出土了李冰石雕像,在四川雅安高頤出土了翼獸,在河南洛陽伊川和陝西鹹陽出土了石避邪等,這些都造型簡練,格調豪邁挺拔。李冰像為東漢石雕,石像是拱手直立姿勢,五官端正,儀態雍容,周身用陰線刻出,手法洗練,風格拙樸深厚。
到了漢朝時期,平雕(平麵浮雕)有平麵陽刻、陰刻等幾種形式。如東漢墓室、祠堂等建築的石壁上就盛行這種平麵裝飾雕塑。內容有神仙故事、曆史人物、社會生產及生活場景等。由於多為淺浮雕,起伏不明顯,故又被稱為“石刻畫”或“畫像石”。
“畫像石”是我國古代豐富的藝術遺產,從西漢中期至東漢末年最為流行,它是一種刻有畫像的建築、棺槨、石材。藝術價值很高,它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社會禮儀、生活習俗和審美追求,並充分表現出中國傳統造型藝術規律以及二維空間、剪影式的造型特點。它以視覺形象生動地表現出運動特征,尤其擅長用有流暢的圓弧線表現外輪廓。正如貢布裏希(英)在《藝術的故事》中講:“中國藝術家不像埃及人那麼喜歡有棱角的生硬形塊,而是喜歡彎曲的弧線。要畫飛躍的馬時,似乎是把它用許多圓形組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雕塑也是這樣,都好像是在回環旋轉,卻又不失堅固和穩定的感覺。”他列舉出山東武梁祠漢畫像石“軻覲圖”,馬和人物的輪廓均是外圓,而內在卻充滿了張力的特點。另外山東嘉祥武氏祠的“水陸攻戰圖”,表現了古代戰爭宏偉的場麵——車馬舟船、人山人海。畫像石在河南、四川、陝西等地都有大量遺物出土。如河南南陽畫像石、陝北綏德畫像石、四川廣漢畫像石等,具有許多傑出的畫麵。
東漢時期是中國陵墓石雕盛行的時期,但是好景不長,由於三國及兩晉時期的連年戰亂及為防止盜墓而在上層社會中流行了薄葬製度,帝王諸侯陵墓前的雕像石刻極少。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的相對穩定,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使追求奢靡之風再次泛起,帝王諸侯紛紛大肆修建陵墓,這也使得陵墓雕刻又一次成了社會的風尚,作品的藝術水平也較之以前有了新的發展。南北朝的陵墓雕刻成了中國古代雕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陵墓前樹立石獸、墓碑和石柱成了南北朝時期十分盛行的風尚。據考證,這一製度始於南朝的宋代,逐步發展並形成了一定的規範製度。南朝陵墓前的石獸均為一對。按照製度,皇帝陵前的石獸,頭大而頸部略細,有翼有腳爪,頜下有長須垂胸,陵前右側的一座頭上獨角,左側的一座頭上雙角;王侯墓前的石獸,頭大而頸部短粗,有長舌垂胸,有翼有腳爪,但與眾不同的是頭上沒有角。
南朝陳文帝永寧陵前的石麒麟
石獸的名字是怎麼來的?一般有三種意見。第一種認為,頭上雙角者稱辟邪,獨角者為天祿,無角者為符拔;第二種認為雙角者為天祿,獨角者為麒麟,無角者為辟邪;第三種認為雙角和獨角者均稱為麒麟,無角者稱為辟邪。這裏,我們一般采納的是第三種意見。麒麟是傳說中的一種神鹿,有角的鹿形早在漢代即已出現,因此,南朝陵前的角石獸,應是在繼承漢代石獸造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