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歲月的滄桑,曆史來到了隋唐,石雕藝術也跟著有了發展,主要表現在建築裝飾和陵墓雕刻兩方麵。如隋代建築的安濟橋(今河北趙縣洨河上),從龍的造型上可看出,是繼承了商周青銅器上蛟龍的某些特點,將其雕刻成穿岩的欄板裝飾,取其龍能激水之意。其造型表現了神龍的矯健形態,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刻橋全部用石頭建造,橋的石欄板上雕有蛟龍穿岩的形象,刀鋒犀利、雕法洗練,是一件藝求性很強的石雕作品。佛塔雕刻方麵,有西安市唐代建成的大、小雁塔,山西臨汾市的鐵佛寺佛塔等。西安大雁塔門框和門楣上的石刻線畫是至今為止保存最好的唐代石雕藝術珍品。西安出土的“昭陵六駿”和乾陵、順陵的石獅、石麒麟及獨角獸等造型真實、形態生動,具有感染力,是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各代石刻模式的榜樣。

到了宋朝時期,城市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於是促進了世俗美術的發展。在造型藝術上風俗人物畫非常突出。在寺廟宗教雕塑中亦有反映。如大足北山石刻,地獄的上方有一養雞婦女,本意是養雞殺生者被打入地獄,但雕出的是一幅具有田園風光的風俗畫麵:一婦女掀開雞籠放雞的情景,主角是農村中常見的純樸婦女那優美而閑適的情態。從而使宗教的教義淡化了。

在明、清時期建築雕刻開始向世俗化發展,風格質樸渾厚,石雕內容大多是反映民居生活習俗的,如雲南民居的石雕“牧牛”、“垂釣”均是當時人民生活的寫照。在當時石牌坊最為優美精致。如河北靈壽縣縣城的石牌坊,清代山東單縣縣城的“百獅坊”、“百壽坊”,山西運城的石獅、石坊等,均以雕工精美著稱。雲南麗江古鎮上納西族保存下來的牟府大理石牌坊,巍峨宏偉、精致秀麗。

在清朝時期,民間出現比較著名的石雕,有青田石雕、壽山石雕、惠安石雕和雲南大理石雕等。青田石雕產於浙江省青田,創始於南宋,初為刻製印章,後品種逐漸增多,有各種實用品及山水佛像等欣賞品。壽山石雕以其石材產於福州市郊的壽山而得名,以“田黃石”最為名貴,有“一兩田黃一兩金”之說。壽山石始於南朝,明代以印章獸紐雕刻而聞名,其精品多為宮廷收存。壽山石雕必須要“相石”,“相石”就是要根據石材的形狀和石質紋理以及色彩來確定表現題材。

磚雕

“秦磚漢瓦”在古代建築、陵墓中十分突出。尤其是漢代瓦當有著豐富的紋樣造型。瓦當是瓦壟靠簷邊的檔頭。戰國時的燕國(河北)、韓國(今山西臨汾)、趙國(山西晉陽)、齊國(山東)、秦國(陝西)以及東周王城(河南洛陽)等都城遺址都出土有不同紋飾的瓦當,有半圓形和圓形。如燕國多為雙鳥、雙獸,齊國多為樹林卷雲紋,趙國、秦國多為鳥獸組成的圓形瓦當,周王城則是卷雲紋半圓形瓦當,僅以瓦當即可窺見當時宮殿建築的輝煌。漢代瓦當多為文字雕飾,如“長樂未央”、“長生無極”等吉祥用語。除文字外,還有動物圖案,如以青龍、白虎、朱

雀、玄武四種動物圖案為四神,又象征四個方位,即東西南北。白虎瓦當為漢宮西向殿闕上的瓦當,虎身刻有生動的條紋,隨著虎的運動姿態而旋轉,更增加了其動感。虎身繞圓心,張口吐舌的頭部和有力的四條腿均適合於圓內,上部空白處巧妙地以長尾卷曲直上,虎的力量突出的顯露出來,構成了完美的雕刻圖案。

漢朝時期的畫像磚是我國古代優秀的藝術遺產,古時將它用於墓室,四川地區出土的大型畫像磚最有特點,畫麵多為淺浮雕。如“弋射收割圖”,畫麵分為上下兩部分,為了突出上部分,用了2/3的畫麵表現弋射,人物集中在左側,右側采用碩大的魚群平衡,上方飛禽走獸采用左右飛離的輻射線,使視覺中心更為突出。人物形象俯仰轉側、婀娜多姿,富於變化,畫麵情調和諧歡快。

從宋朝開始,磚雕就開始用在民居建築上。尤其到了明、清時期磚雕最為精致,遍於全國各地的磚雕南、北風格又各不相同。南方磚雕刻工精良,精雕細鏤,層次豐富。北方磚雕構圖豐滿,刀法渾厚,樸實大方,裝飾性強。南方以徽州、蘇北、廣東磚雕最為突出。徽州地處安徽南部,古稱徽州。磚雕用於住宅大門的門樓、門罩以及官邸、祠堂的八字牆。題材以人物為主,多取材於神話傳說、名人軼事、戲曲唱本,場麵龐大,內容豐富,多雕刻在額枋上。甘肅臨夏市台子栱北磚雕是著名的河州磚雕,是北方磚雕的典型。其工藝分為“捏活”、“刻活”兩種,前者以手捏製造型後再入窯焙燒成磚,後者燒成磚後再雕刻。“博古圖”即是河州磚雕,其風格上與南方磚雕不同,從構成到造型上均具有強烈的裝飾性,規則的矩形平麵上錯落有致的分割圖案,對稱的結構中具有不同的紋飾,而且富於變化,特別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