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美學家萊辛在他的藝術名著《拉奧孔》中闡述過一個重要的美學課題,即藝術家的創作應該“要選擇最富於包孕性的那一時刻,使得前前後後都可以從這一時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完成於公元前5世紀的《擲鐵餅者》很完美地回答了萊辛提出的這一美學課題。

拉奧孔

《拉奧孔》是幸運的,因為它是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希臘時期的雕塑名作。據考證,是阿格桑德羅斯和他的兒子波利佐羅斯和阿典諾多羅斯三人於公元前1世紀中葉製作,1506年在羅馬出土,震動一時,被推崇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意大利傑出的偉大雕塑家米開朗琪羅為此讚歎說“真是不可思議”;德國大文豪歌德認為《拉奧孔》以高度的悲劇性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同時在造型語言上又是“勻稱與變化、靜止與動態、對比與層次的典範”。

《拉奧孔》植根於希臘和特洛伊戰爭的神話傳說:拉奧孔是特洛伊城的祭司。由雅典娜諸神庇護的希臘軍與特洛伊人進行了十年的戰爭,但希臘人仍然攻不下特洛伊城。最後想出了一個木馬計:用一匹巨大的木馬放在城外,讓奧德賽率領英雄們藏入馬肚,然後叫全體希臘將士假裝撤退,乘船隱蔽到附近的海灣裏。特洛伊人以為希臘人撤走了,就打開城門,見到一隻巨大的木馬,想把它拖進城去。祭司拉奧孔出來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木馬拉進城,以免中計。這觸怒了雅典娜和眾神,因為拉奧孔破壞了眾神要毀滅特洛伊城的計劃。於是雅典娜從海中調來兩條巨蟒把拉奧孔和他兩個兒子活活纏死。這是一個人與神衝突的悲劇。作為祭司要預示人們避免災難,這是他的責任。但因為他的意誌和神的不一致,所以遭到了懲罰。

《拉奧孔》群雕鮮明的主題是拉奧孔和他兩個兒子,主要表現他們受蟒蛇折磨、掙紮的痛苦情狀。拉奧孔在祭壇的石級前,正在作生死搏鬥。他雙手擒住巨蟒,蟒蛇穿繞他的肋腹,咬噬他的腰部,為此他的身軀急劇地躲閃而形成激烈的扭曲,全身肌肉緊張,胸部高拱,腹部緊縮,似在竭力抑製痛苦。他的兩個兒子各有不同的表現,一個情況似乎不及另一個危險,他正想抽出左腿用力擺脫,側過頭來關切地注視著父親;另一個已經站立不穩,正舉起左手,似乎在呼救,他已被死亡的恐怖所控製。整座雕塑采取了金字塔形的處理。中間人物拉奧孔形體較大,次要人物較小,兩條扭動的巨蟒成為把三者連在一起的紐帶,形成一個完整的三角形構圖,顯得穩定而變化豐富。拉奧孔和他兩個兒子隨蛇的纏繞而扭動身體,相輔相成的組成了一個多變的整體。

《拉奧孔》鮮明地表現了愛國者與神的悲劇性衝突,在人體解剖上的精通,在構圖上的純熟與完整,都無愧於一座群雕名作。但是由於作品過於強調人物極度痛苦的外在形態,而缺少更深刻的心理刻畫,所以並非是藝術上極臻完美之作,它在16世紀被譽為“高峰”,不免過譽了。但《拉奧孔》鮮明又突出地顯示了希臘化時代雕塑的激情特征,所以成了當時那個年代的典型代表作。

奧古斯都全身像

通過什麼途徑可以炫耀自己呢?古羅馬的統治者和貴族采取的方法是想通過肖像的傳播來炫耀自己的權威,製造個人崇拜,這是羅馬像雕塑發達的不可忽視的因素。羅馬雕塑藝術進入帝國時期以後,鮮明地成為歌頌君權、頌揚帝國武功的重要手段,從而使帝王貴族的肖像雕刻極為發達。神聖皇帝屋大維在自傳中寫過,在羅馬城中,專門為他樹立的銀質塑像就約有80座,其中或站立或在馬背或在戰車上。

羅馬帝國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帝國,全勝時期曾經覆蓋了地中海沿岸的主要地區。她的曆史開始於公元前31年,前後共延續了近500年。公元前31年,羅馬的行政長官蓋約·屋大維結束了共和製度,集大權於一身,開創了羅馬帝國。當時的雕塑作品與許多大型的公共建築一樣,成為歌頌君權、頌揚帝國武功的重要手段,其中以帝王貴族的肖像最為發達。這尊《奧古斯都像》就是羅馬帝國前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帝王全身像。

公元前27年,蓋約·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至聖至尊”的意思)的稱號,成為羅馬的獨裁者。這尊出土於羅馬近郊的雕像塑造的就是這一羅馬帝國締造者的形象。奧古斯都被表現為正在發號施令的軍事統帥,他的身材魁梧,披掛著華麗的羅馬式盔甲,盔甲上的圖案象征著對世界的統治。奧古斯都的右手指向前方,似乎正在向部下訓話,左手則握著象征權利的節杖。在他的右腳邊,有一個小愛神丘比特的形象,表明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統帥,同時也是一位仁愛之君。奧古斯都麵部的表情嚴峻而沉著,透露出帝王的尊嚴和高貴。整個雕像的風格是十分寫實的,所塑造對象的容貌刻畫十分逼真,但人物形象則具有理想化的強烈傾向,為帝王歌功頌德的藝術目的一目了然。從雕像的姿態和藝術表現手法上,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這是在模仿古希臘的作品,據說這種仿效古希臘並將人物理想化的藝術特點是奧古斯都本人所倡導的,因此美術史上就把這種與眾不同的風格稱為“奧古斯都古典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