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前284年,強大的帕加馬王國建立,它的主宰者是阿塔羅斯一世,後來成為後期希臘的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並在公元前2世紀達到了鼎盛。公元前133年,帕加馬王國並入羅馬,結束了其短暫的曆史。雖然在整個希臘地區,帕加馬隻是一個小國,但其城市規劃是最好的,還擁有全希臘第二大的圖書館。在興旺發達的社會條件下,其雕塑藝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後來的考古學家們在那裏發現了當時希臘一些最優秀的雕塑古跡。
公元前241年左右,阿塔羅斯一世戰勝了中歐遊牧民族高盧人。為此,大批的希臘雕刻家被請來製作青銅雕像以紀念戰功,但現在都蕩然無存了,隻發掘到一些羅馬時期的複製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這尊《垂死的高盧人》。作品表現的是高盧人失敗的場麵:一個受傷的高盧戰士坐在地上,他垂著頭,神情中有傷痛帶來的痛苦和不屈的堅毅。他身體向右前方傾斜,右手支撐著地麵,左膝彎曲,似乎仍想掙紮地站起來。雖然雕像的原意是炫耀帕加馬的戰功,但作品中的高盧戰士形象卻被表達成了一個不甘屈服的英雄,他的表情是激憤的,人們似乎能看到他身上流出的鮮血。雕像深刻地揭示出了一個處於垂危時刻的英雄的複雜情緒,表現出高盧人的勇敢好勝與強悍不屈的精神。在這件作品中,希臘的雕刻家以一種反向的心理刻畫敵人的勇猛和頑強,很可能是用以說明戰勝這樣的敵人是何等困難,因此起到了宣揚統治者戰功的目的。
木雕工藝品是非洲雕刻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向人們展示著非洲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文化。
木雕按其木質可分為紅木雕、黃木雕、烏木雕、灰木雕,這些木雕的質地細膩,造型逼真。其中以烏木雕最為珍貴,它以烏檀木為原料精雕而成,其內容無外乎人物、動物、植物果實等。
非洲木雕
由於有些烏木雕製作需要特殊木材自身的紋路,但這些木材很難找到。非洲的烏木雕多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題,在中非共和國首都班吉市的珍寶商店裏,在剛果布拉柴維爾的象牙市場,我們總能看到一批烏木雕的精品——-有天真爛漫的孩童,有亭亭玉立的少女,有揮刀耕種的男子,有采果歸來的少婦,有奔馳的駿馬,還有飛禽、花卉……雕工精細,讓人愛不釋手。在形式上,有立體雕刻,也有平麵浮雕。在人物雕像中,有全身像,也有頭像,大的有一米多高,小的如拇指大小,各顯風姿。
東非的馬孔達烏木雕是非洲傳統藝術中最具魅力的。馬孔達部落的祖先居住在剛果的熱帶雨林中,大約在2000年前移居到坦桑尼亞南部的拉烏馬穀地。這裏基本上與外界隔絕,使馬孔達人的文化免受外來影響,傳統的文化藝術得到繼承和發揚。
中非南部的小集鎮,這裏的烏木雕刻製作頗具規模:公路兩側的芒果樹下,散落著樹枝、油棕櫚葉搭成的簡易工棚,每個工棚裏有一張小桌,堆放著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烏木雕。烏木雕材料是藝人們深入原始叢林,曆盡艱辛采伐回來的。烏檀木並非整根木頭都是黑的,它的外圍全是灰色,質地也較為疏鬆,隻有木心才是烏木。令人驚訝的是,中間的烏木也有黑棕相間、黑白相間者,組成了瑰麗的彩色圖案,此類烏木最為珍貴。據說,烏木的大小與樹齡有關,樹齡越長,中間的烏木越大,一根直徑一米多的大樹,其烏木隻有碗口粗。藝人們揮舞斧頭,劈去外圍的“灰木”,取出烏木來,然後根據烏木的大小、形態進行構思,再運用鋸、鑽、刀、銼、鑿等工具,經過一番精雕細刻,琢磨上光,最終創造出一件件栩栩如生、出神入化的藝術品。
在非洲幾乎人人都信仰鬼臉。鬼臉既是一種精神寄托,又是驅邪之物。鬼臉形態各異,如同中國古刹中的羅漢。其人物栩栩如生,千姿百態。在較高檔的工藝品市場,往往在市場內另辟一間茅草屋,裏麵擺放著數對鬼臉,作為祭神之用。鬼臉旁邊案頭點燃蠟燭,蠟燭一閃一閃的,更增添了幾分神秘感。
另外,非洲金沙薩的蟻雕也十分出名。蟻雕的造型千奇百怪,它是一種木質很硬,生命力極強的小灌木。在其生長過程中,即使一年不下雨,它也照樣能夠生存。其樹枝、樹幹躺在地上向四周生長延伸,它的樹幹要是直立生長,反而生長不了。其樹枝緊挨著土地,樹幹向地下生長,螞蟻就在這種樹上築窩。由於螞蟻體內含有蟻酸,它能夠腐蝕樹幹,因此這種灌木也就形成了極不規則的形狀,宛如中國古代山水畫中山石的形狀。正因為這種小灌木生命力極強,螞蟻咬壞了其樹枝,它又向另一個方向生長,這種灌木就被稱為蟻雕,其形狀千姿百態,像虎、像狗、像馬。
這些蟻雕充分展示出神秘、朦朧、意境的美感,尤其是它帶有獨特的抽象性,會將你帶到另一種境界,令人浮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