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人民沒有忘記羅丹,1917年在為羅丹舉行葬禮時,把這尊《思想者》安置在他的靈樞安厝處的“偉人祠”前,以便人民瞻仰這位藝術家不朽的藝術業績。此尊雕像的整個創作時期是在1880-1900年,青銅放大像為198厘米×129.5厘米×134厘米;1880年製作的石膏模型為68.5厘米×40厘米×50厘米。

美人魚雕像

《美人魚雕像》是一座聞名遐邇的銅像,位於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東北部的長堤公園。遠望這個人身魚尾的美人魚,她坐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上,恬靜嫻雅,悠然自得;走近這座銅像,映入眼簾的卻是一個神情憂鬱、冥思苦想的少女。

《美人魚雕像》高約1.5米,基石直徑約1.8米,是丹麥雕刻家愛德華·艾瑞克森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鑄塑的。故事描寫海王最小的女兒愛上了人世間的一位王子,為了能與王子相愛並結為終身伴侶,她離開了自己的家庭和親人,交出了自己優美動人的聲音,每天忍受著不盡的痛苦。可是王子最終未能和她結婚,因為國王為王子選擇了鄰國的公主作為妻子。在王子成親的第二天,隨著太陽升起來,美人魚成了泡沫,最後乘雲升天而去。銅像的神態表現了美人魚思念著她眷戀著的王子,也思念著她的親人。她凝視著陸地上的人類,希望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但終未能如願以償,因此憂傷和痛苦是在所難免的。

這座銅像的建造還有一段美麗的故事,當時新嘉士伯啤酒公司的創始人卡爾·雅各布森出資建造這座銅像。有一天,卡爾·雅格布森在皇家劇院觀看首演的芭蕾舞劇《海的女兒》後,深受感動,產生了要為美人魚製作一座銅像的設想。他感到安徒生的童話在藝術中已有芭蕾舞、音樂及油畫等形式,唯獨缺少一座雕像。於是卡爾·雅各布森就同雕塑家艾瑞克森商量,希望艾瑞克森用雕刻藝術來表現美人魚。雅各布森還為此邀請艾瑞克森觀看了芭蕾舞劇“海的女兒”。艾瑞克森從芭蕾舞劇中獲得了靈感,因此產生了銅像的形態。

當時流傳著一種說法:芭蕾舞劇的女主角艾倫·帕麗絲是艾瑞克森雕塑美人魚的模特。事實並非如此,艾瑞克森把他的妻子作為模特,鑄成了這座美人魚銅像。

1913年,美人魚銅像在長堤公園落成,至今已有80多年的曆史。她吸引了無數的遊客。人們流傳著這種說法:不看美人魚,不算到過哥本哈根。美人魚銅像已成為哥本哈根的標誌。但美人魚在1964年、1984年和1998年先後三次遭受被“砍頭”、“斷臂”的磨難,其中1998年1月6日美人魚的腦袋再次被“砍”之後不久即被找回。

尼多斯的阿芙洛蒂忒

《尼多斯的阿芙洛蒂忒》是大理石複製品,收藏於梵蒂岡博物館的一尊高230厘米,收藏於德國慕尼黑雕刻陳列館的高205厘米。原作是普拉克西特列斯所作,約公元前350年完成。

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女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女性人體雕像也開始出現,這種傾向在當時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史料記載在他創作的46件作品中,有約三分之一是單獨的女性人體雕塑。其中審美價值最高的是美與愛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維納斯的雕像,尤其以這一尊《尼多斯的阿芙洛蒂忒》最為出色。據記載,這是一件驚世駭俗之作,當時作者同時創作了兩件阿芙洛蒂忒雕像,一件是穿衣服的,一件是裸體的,尼多斯島人買走了裸體的那一尊,並鄭重地供奉在海邊神龕裏。後來,這尊雕像聞名遐邇,前往尼多斯島參觀的人絡繹不絕,這逐漸成了一種風尚。

大家都相信這樣一種說法:這一雕像是作者以他的情人芙留娜為模特創作的,表現的是女神正準備下海沐浴的情景。雕像不僅體態優美,肌膚和各部分的關係也非常迷人。她上身前傾,左腿微曲,眼睛注視著近處的水麵,身體形成一條極其雅致的曲線,十分生動自然,將女性的溫存和嬌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大理石的材質更加強了女性皮膚的彈性感,給人以冰肌玉膚的感覺,令人歎為觀止。作為千古流傳的藝術珍品,阿芙洛蒂忒的姿態是如此優美,後來幾乎成為一種模板,模仿者們在讚歎的同時,競相仿製,所以後來出土的許多愛神雕像,大部分都是這尊雕像的抄襲之作。

垂死的高盧人

《垂死的高盧人》是大理石複製品,高約93厘米,現收藏於羅馬卡庇托利美術館,原作為青銅,約創作於公元前2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