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因為他是聖經中的少年英雄,曾經殺死侵略猶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亞,保衛了祖國的城市和人民。米開朗琪羅沒有沿用前人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後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鬥時的狀態。在這件作品中,大衛是一個肌肉發達,體格勻稱的青年壯士形象。他充滿自信地站立著,英姿颯爽,左手抓住投石帶,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著,麵容英俊,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著遠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線的遠處搜索著敵人,隨時準備投入一場新的戰鬥。大衛體格雄偉健美,神態勇敢堅強,身體、臉部和肌肉緊張而飽滿,體現著外在的和內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視著前方,表情中充滿了全神貫注的緊張情緒和堅強的意誌,身體中積蓄的偉大力量似乎隨時可以爆發出來。與前人表現戰鬥結束後情景的習慣不同,米開朗琪羅在這裏塑造的是人物產生激情之前的瞬間,使作品在藝術上顯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態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軀體姿態表現出某種緊張的情緒,使人有強烈的“靜中有動”的感覺。雕像是用整塊的石料雕刻而成,為使雕像在基座上顯得更加雄偉壯觀,藝術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頭部和兩個胳膊,使大衛在觀眾中的視角中更加顯得挺拔有力,充滿了巨人感。
在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就是這尊雕像。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複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讚美,表麵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複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開朗琪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征。作為一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衛》會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思想者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年),法國著名雕塑家。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裏埃·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5年。1875年遊意大利,深受米開朗琪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
羅丹曾經說過:“真正的藝術家總是冒著危險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見,而表現他自己所想到的東西。”(《藝術論》)在設計《地獄之門》銅飾浮雕的總體構圖時,他花了很大心血塑造了這一尊後來成了他個人藝術的裏程碑的圓雕《思想者》,它是被預訂放在未完成的《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後來獨立出來,被放大三倍,約有2米高。最初他曾命名它為《詩人》,意在象征但丁對於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的思考。詩人俯瞰和默察著所有這下麵的情景。為了這個形象,羅丹以很長的時間傾注著自己的藝術力量,為它畫過幾百幅速寫和草圖。過了一段時期,他又似乎對它產生厭倦,再一次否定自己的構思。還有一段時間,他把這件作品當作一種經驗的積累,於是他開始了對多種藝術形式的探索。
羅丹是放不下他的《思想者》的,沒過幾年,他又返回到這件《思想者》上去,並決定把它複製成為大理石或青銅。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壯有力的勞動男子。他低頭沉思,在為人類的一切煩惱冥想。這個“思想者”正是以但丁的形象為藍本的: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頭觸及嘴唇的姿勢,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他注視著下麵所演的悲劇。他同情、憐愛人類,但又無法對那些罪犯下最後的裁判。從他身上看到的那一股亟待迸發的巨大力量,和下麵形形色色的人類罪惡,構成了一對矛盾。這是詩人但丁悲劇形象的化身,也是羅丹自己個人思想的寄托。
《思想者》是羅丹的一件偉大藝術傑作,在以後的社會生活中一直發生著強大作用。尤其在20世紀初,人們把它作為一種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列寧有一次曾對兩名赴倫敦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黨代會而要路經法國的青年代表說:“你們一定要去看看羅丹的《思想者》。”羅丹藝術活動的最光輝時期是在1880年和1890年間,這個時期,羅丹領悟到自己的雕塑藝術的理想,認為人體在本質上是一切生活的多種形象的體現,現實生活在人體身上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被極其獨特地和充分地表現出來。他說:沒有生命就沒有藝術。雕塑家要想表現快樂、苦痛和某種狂熱,如果不首先使他所表現的人物栩栩如生,那就不可能感動我們,因為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一塊石頭的快樂與悲哀,對於我們是毫不相幹的。關於羅丹為什麼要用這尊粗壯結實的裸體勞動者形象來創造《思想者》,並準備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門飾《地獄之門》的門頂上,不妨用羅丹自己的幾句話來解釋,他說:“一個人的形象和姿態必然顯露出他心中的感情,形體表達內在精神。對於懂得這樣看法的人,裸體是具有豐富意義的。”《地獄之門》是羅丹一生中最有雄心,最為非凡的事業。實際上,這件作品已成為羅丹自己創造的一世界,是他的所有意圖和想象力的全景畫。而《思想者》將準備統帥全局,成為這個“萬惡的世界”的目擊者和痛苦的思想者,不論它是象征著但丁也好,還是隱喻著他本人的世界觀也好,這尊雕像無疑成了藝術家複雜思想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