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宇宙中,有許多衛星是我們人類製造的,它們與日月同爭輝。
若以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為標誌,航天事業在短短2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由航空到航天,由航天到航宇的跨越。這項成就,便是1972年美國先驅者10號行星探測器飛出太陽係,成為太陽係外的一顆星體。
平時我們所謂的航空,一般是指人們能離開地麵升至空中,並在空中由地球的一地飛到另一地,但它並沒有脫離地球的引力和地球大氣層範圍,作為航行的工具便是各種飛機或飛艇類裝備。所謂航天,它與航空相比,不僅活動範圍擴大,而且能脫離地球的引力範圍,超越到大氣層以外的空間。但仍在太陽係的引力範圍內,隻是研究的對象是太陽,以及除地球外的其他八大行星,還包括相關行星的衛星。它的活動空間是在行星際飛行,它的工具便是載人或不載人的飛船或能重複使用的航天飛機。進一步的發展便是航宇(亦稱宇航)。所謂航宇便是指能脫離太陽係的引力作用,跳出太陽係範圍,到更為廣闊的星際空間去活動。例如到銀河係以至更大恒星際空間去活動,作恒星際飛行。它的工具則是空間站或外星探測器。
1972年,美國成功發射先驅者10號外星探測器,標誌著人類已能夠飛離太陽,脫離太陽係引力。它作為太陽係外的第一顆人造天體,與20年前第一顆人造衛星相比,表明科學技術的進步異常迅速。發射這一不載人行星探測器,目的是為了去了解外星體的氣象、地質和生命活動情況。因此這一探測器有兩部分組成:一是軌道器,一是著陸器。整個探測器由運載火箭或航天飛機送至地球軌道上,經過軌道校準,再由火箭發動機將軌道器送入飛向外星的軌道。當軌道器到達外星體附近時,著陸器就離開軌道器在外星體上著陸。著陸器實際上是一個智能機器人,它所攜帶的電視攝像機猶如一雙人眼,它將拍攝到的一張張全息圖像,通過軌道器傳回地球。它的鑽探裝置猶如人的一雙手,它可以自動插進土層,獲取土質標本,並將樣品經過分析儀分析的結果,經軌道器自動傳回地球。
根據1987年7月美國總統布什紀念阿波羅登月20周年時提出的人類重返月球到火星旅行的人類探索計劃,要求在2019年慶祝阿波羅登月50周年時,把美國國旗插上火星。這個總耗資高達4000億美元的探索計劃正在穩步推進,到那時人類的願望有可能實現。人類的活動空間將擴至整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