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
在漆黑的夜晚,許多在白天可見的物體似乎都已從眼中消失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主要是由於夜色中的物體所產生的輻射光譜與人眼的視覺光譜不匹配,所以不能為人們在夜間提供觀察條件。克服人類在夜暗條件下進行觀察所遇到的受視覺光譜範圍限製的障礙,設法將不可見的景物紅外圖像轉移為能引起視覺的可見光圖像,夜視儀的發明為我們解決了這一問題。
夜視儀主要運用於軍事上,其技術已發展成為當今高科技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在各種戰鬥、車輛運輸、飛機的夜間駕駛,以及各種夜間偵察活動和夜間作業待方麵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從而給今後夜間作戰行動和作戰指揮等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夜視儀主要有主動紅外夜視儀、微光夜視儀和熱成像夜視儀三種。
主動紅外夜視儀適用於近距離偵察,搜索,短射程武器的夜間瞄準和各種運輸、戰鬥車輛,坦克等的夜間駕駛。其作用距離取決於所配帶的紅外探照燈的功率,功率越大作用距離越遠。不過由於多數場合對儀器的重量和體積都有一定的限製,使探照燈的功率不能太大,所以主動紅外夜視儀的作用距離一般為300米左右。
主動紅外夜視儀由於攜帶紅外光源去主動照射目標,使目標的“亮度”高,場景反差大,成像清晰,特別適宜於陸地觀察,且其成本低,技術成熟。但由於它以主動方式工作,紅外光源發出的紅外光,盡管人眼看不見,卻可以被儀器探測到,因此,其隱蔽性差,容易暴露。
為了克服用主動紅外夜視儀觀察容易自我暴露的致命弱點,人們便開始謀求直接利用圖像增強器將夜空中微弱的自然光(包括月光、星光和大氣輝光)增強,以獲得人眼能夠看得見的圖像,最終實現微光夜視觀察。基於這種設想,推動了微光夜視儀的發展。
微光夜視儀是利用月光,星光等夜天光,通過像增強器的光增強作用,去幫助人眼實現夜視觀察的一種夜視器材。它出現於60年代,是當前一些發達國家軍隊裝備的主要夜視器材,按其用途可以分為夜間觀察儀,夜間駕駛儀和夜間瞄準儀。
微光夜視儀由於隱蔽性好,不易暴露,而且體積小,重量輕,消耗能源也少,所以受到普遍重視,是目前產量最大,裝備最多的夜視器材。但由於微光夜視儀主要靠目標反射的夜天光工作,所以它的作用與觀察效果受天候條件影響很大,不適於在有煙、霧以及漆黑的環境中使用,強光下也不能正常工作。
上述兩種夜視儀都是利用目標的反射光線成像的。熱像儀與它們不同,它既不靠夜天光,也無須攜帶紅外光源,而是靠接收目標自身的輻射(一切物體,隻要其溫度高於絕對零度,就會有紅外輻射)來工作的。
熱成像技術的興起可以追朔到50年代。1959年美國芝家哥大學率先研製成功第一台前視紅外熱像儀,隨著幾十年的發展,熱成像夜視儀已成為目前最為先進的夜視器材。它能實現“全天候”觀察,能揭露偽裝,獲得目標的狀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