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種類繁多,它們的生活環境是多種多樣的。有的生活在陸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高空,也有的生活在地麵以下的土壤中。在土裏生活的昆蟲或昆蟲的幼蟲,它們大多數是以植物的根或地下莖為食,是極為嚴重的農業害蟲。即使你把它們挖出來,它們也會毫不遲疑地又往土裏鑽。如果不讓它們鑽回土裏,而是把它們放在強烈的太陽光下曝曬,它們一定生活不了多長時間就會死掉,為什麼它們這樣怕曬太陽呢?

這和昆蟲的表皮有直接的關係。昆蟲的表皮外麵有一層薄薄的蠟層。蠟層是不透水的,既能防止外界水分滲入,又能防止體內水分的散失,對昆蟲有著相當重要的保護作用。從生物本身來說,無論動物還是植物,失水都是致命的危險。昆蟲也不例外,若體內失水過多就會死亡。

生活在土裏的昆蟲,由於每天在土壤裏鑽來鑽去,體表原本極薄的蠟層,被土壤擦來擦去破壞了,太陽一曬,水分就會很快地從體內向外散失蒸發掉了。這樣,水分散失過多,它就活不成了。而當它們在土裏生活時又陰又濕,水分就不容易散失,也就不會幹死。因此,生活在土裏的昆蟲最怕太陽曬。

昆蟲的變態發育

在觀察和研究昆蟲發育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有的昆蟲在其發育過程中,要變成蛹,但也有的昆蟲則不能變成蛹。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昆蟲在生長發育的過程當中,其形態、結構、生理與生活習性都要發生一係列的變化。這種變化過程是昆蟲對生活環境長期適應的結果。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昆蟲的變態。昆蟲變態的類型較多,主要分成兩大類型。有些昆蟲,如蠶、蚊子、蒼蠅、蝶和蛾等,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這就是完全變態。完全變態的昆蟲,其幼蟲的生活習性與形態結構與成蟲完全不同。如大家熟悉的蒼蠅,其幼蟲是生活在糞坑內的蛆,而經蛹期羽化出的成體卻是到處飛來飛去,傳播疾病的蒼蠅。由於蒼蠅生活周期中要經過蛹期,我們消滅蒼蠅的活動中,挖蛹滅蠅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像蒼蠅一樣,凡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都必然能變成蛹。也就是說,蛹期是完全變態昆蟲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還有一些昆蟲,像蝗蟲、蟋蟀、蜻蜓等,它們的一生隻經過卵、幼蟲和成蟲3個時期,這就是不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昆蟲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沒有蛹期。不完全變態昆蟲,其生長發育也不盡完全相同。它們又分為漸變態和半變態兩類形式。漸變態昆蟲的幼蟲的形態與成蟲差別不大,卵孵化成為幼蟲後,幼蟲就與成蟲十分相像,隻是個體小一些。幼蟲漸漸長大,就開始蛻皮。每蛻一次皮,個體就長大一些。經幾次蛻皮後,其翅芽也逐漸長大,器官和組織逐漸成熟。在經過最後一次蛻皮,就長大成為成熟的成蟲。像我們熟悉的蝗蟲,它們就是這種漸變態的類型。漸變態昆蟲的幼蟲稱為若蟲。半變態昆蟲,其幼蟲與成蟲差別較大,生活習性也不一樣。像蜻蜓,其幼蟲生活在水裏,有氣管鰓和翅芽,習食蝌蚪等。當蜻蜓的幼蟲最後一次蛻皮成為成蟲時,其氣管鰓消失,翅長成,並且由水生轉向陸生,性習食蚊蟲。半變態昆蟲的幼蟲稱為稚蟲。

由於完全變態昆蟲有蛹期,不完全變態昆蟲沒有蛹期,所以有的昆蟲就能變成蛹,有的則不能。

蛾子和蝶類的活動

昆蟲的活動規律有很多種,就昆蟲日夜活動這個規律來講,可分為日出性昆蟲與夜出性昆蟲兩類。

無論是日出性昆蟲還是夜出性昆蟲,之所以有日出活動或夜出活動的規律,和其光感受器官有著直接的關係。一般來說,昆蟲的感光器官是單眼和複眼。據研究,昆蟲的單眼主要功能是感光,一般對顏色與形狀並不感知。而複眼不僅是感受光,而且能辨別顏色和圖形。日出性昆蟲和夜出性昆蟲的複眼都是由許許多多的小眼組成的。例如,蒼蠅的複眼是由4000多個小眼組成,龍虱的複眼有9000個小眼,蜻蜓的複眼由28000個小眼集成的,蝶蛾類複眼有12000~17000個小眼;然而也有少者,蚊子的複眼由50個左右小眼組成,工蟻的複眼僅由12隻小眼組成;奇怪的是蜜蜂,在同一種蜜蜂中,工蜂的複眼有6300個小眼,蜂王的複眼有4900個小眼,而雄蜂的複眼竟有13090個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