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性昆蟲和夜出性昆蟲的這些小眼結構是極不相同的。由於小眼結構的不同,組成的複眼對物體光線的成像也是不一樣的。蝶類複眼成像的特點是:每個小眼隻接受直接射入這個小眼內的光線,光線在小眼的視杆細胞上形成該光線的一個光點的像。而其他方向斜射光線均被色素細胞吸收而不能在小眼內的視杆細胞上成像。因此,物體光線在複眼內形成的像是由每隻小眼形成的一個個光點像拚湊而成為一個完整的像。這種像被稱為並列像。這種複眼被稱為並列像眼。由於並列像眼的每隻小眼隻接受直接進入該小眼內的光線,故射入的光線強度必然要強;而夜晚光線與白天相比,強度要弱得多,具有並列像眼的昆蟲如蝶看不見物體,這就決定了它白天活動的習性。
蛾類複眼的成像和蝶類不同,特點是:因為小眼比蝶類相對延長,視杆遠離晶錐;視杆與晶錐之間有透明的介質相連,晶錐周圍色素細胞內的色素可隨光的強弱而上下移動。這些特征使每個小眼的視杆不但可接受直接射入這個小眼內的光線,同時還可以接受若幹鄰近小眼側射或反射進來的光線。這樣,在一個小眼視杆上形成了互相重疊的像。因此,物體光線在蛾複眼內形成的像是由每隻小眼多次感受光而形成一個物體完整重疊像的。這種複眼稱為重疊像眼。由於是重複接受光線成像,蛾類能在光線很弱的情況下看到物體。這是蛾類夜晚活動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曆。當你受到極強光線照射,而這極強光線是直接射入你的眼睛,你若不閉眼睛的話,你會感到你的眼睛隻看到一片白,這種白色無邊無沿,而你的眼睛同時也會看不到任何物體。這種現象在雪地中比較常見,故稱為雪盲。這裏的關鍵是“盲”。盲也就是看不見,無視覺效果。好在人眼有眼瞼和瞳孔,可用來調節進光量並避開強光。而蛾子的複眼中的兩個小眼既無眼瞼也無瞳孔,無法抑製和調節進入眼的光量。在白天光比夜晚強若幹倍,蛾類眼的成像係統重複受光而重疊成像,實際上強光刺激造成了類似“雪盲”現象,反而使蛾子在白天什麼也看不見。這就是蛾子白天不能活動的第二個原因。
蝶蛾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由於眼結構及對光的適應,逐步形成了這種生活習性,並一代一代通過遺傳的方式延續下來。
根據推測,蛾子在夜晚飛向燈光可能為上述各種原因的綜合。也就是當蛾子在遠離強光時,接受到射入的光線而成像;但當它飛近強光時,由於“盲”的現象發生,使其遭到了滅頂之災。
身穿豔麗服裝的昆蟲
人們都認為最好的防身術是隱蔽。昆蟲隱蔽的方式有隨環境而改變體色的保護色或模仿棲息物的擬態。然而有些昆蟲的體色不僅與其生活環境不同,反而披著絢麗醒目的“外衣”。這樣的外衣不但使它們得不到隱蔽,反而使它們更加顯眼,而這樣的昆蟲卻並沒有受到敵害的攻擊。比如,披著紅底黑點豔麗袍衣的瓢蟲,卻偏愛在青色的菜地裏吞食蚜蟲,而自己卻全不怕被敵害發現。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種瓢蟲有一種難聞的味道,它們大概曾經使吞食過它的敵人大倒胃口,於是,它那件豔麗的外衣就成為一種象征。某些具有惡臭或毒刺的動物所具有鮮豔的色彩或醒目的斑紋,在生態學中稱為警戒色。如果不能隱蔽,最好的自衛辦法莫過於對敵人做出警告:你敢動我,就會得到報複!每種生物都得有自己生存的“拿手好戲”。有一種毒蛾的幼蟲,具有鮮豔的色彩和花紋,但身上長著毒毛。如果哪隻鳥膽敢吞食它,它的毒毛就會刺傷鳥的口腔粘膜。捕食這種蟲的鳥類嚐過苦頭後,就再也不敢吞食這種蟲子了。於是毒蛾幼蟲的這種鮮豔色彩對鳥類就構成了一種警告。黃蜂腹部黑黃相間的條紋也是一種警戒色,被黃蜂螫過的鳥可以記憶幾個月,從此再見到黃蜂會立即躲開。
大自然無奇不有,警戒色也有“假冒偽劣”者。例如,有一種飛蛾,並沒有螫針,也不會螫人或其他鳥類,但卻能模仿黃蜂那黑黃相間的體色,從而在“以假亂真”中得到生存。有些昆蟲是“多麵手”,既有著能隱蔽的保護外衣,又會“裝模作樣”做出恐嚇的樣子。例如一種舟蛾毛蟲,它的體色與它棲息的青綠色環境相似,可以躲過敵害的目光。但是,如果敵害偶然間觸動了它,它會立即舍棄偽裝,蹺起頭尾。它的頭部漲得發紅,好像警告色一般,它的尾部有兩根類似螫針的東西,似乎要準備螫它的敵人,其實它不過是嚇嚇敵人,而本身並無任何攻擊的本領。警戒色的特點是色彩鮮豔,這是生物進化過程中,在同種個體多次被食的基礎上,逐漸在體色上形成的一種保護性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