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雖然殘忍,但是它們對自己的幼仔則充滿了“母愛”。雌狼一胎生5~7隻幼仔。幼仔落生以後,雌、雄狼共同撫育。雌狼產仔時不能外出覓食,雄狼則四處奔波,獵到野味以後先吞食下去,回來以後再吐出半消化的食物,耐心地去喂雌狼和幼仔。20至25天,幼狼便開始爬出洞窩,這時,親狼仍不放心,還要雙雙訓練幼狼捕捉獵物。尤其是母狼,對幼狼更是關懷備至,遇到危險情況時,母狼會十分機警地轉身向另一個方向跑去,把危險引向自己,以免幼狼遭受傷害。但是,當雌狼再度發情時,雄狼就毫不客氣地把幼狼趕走,讓它們去過獨立的生活了。

狼雖是害獸,應該適當捕殺,如果捕殺過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如美國的某一森林地區,由於完全消滅了狼,鹿多了起來,啃了大片的草木,後來又隻好引狼入森林,保持了生態平衡。

狼的足跡遍布世界,因此有不同的狼種。如有印度狼、北美郊狼、南極狼等。

獅子王

漢代《爾雅》有“狻麂”的記載,晉郭璞注“狻猊,師(獅)子”亦作“狻麂”。我國雖然沒有野生獅子的分布,但是,中國人喜愛獅子並不亞於虎,而且經常表現在行動上。在我國尤其是南方每逢喜慶節日,都可見到喜氣洋洋,熱火朝天的舞獅。這種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兼有雜技和舞蹈的文藝形式,在國際藝術舞台上曾多次獲獎,深受歡迎。如果你喜歡旅遊,一定會發覺在不少古跡遺址門前都有石雕獅子。人們相信獅子的威力,因此,用石頭雕刻它的形象,用來鎮守門戶,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看出這還是一對獅子,雄獅在左麵,足下踩著一隻繡球;雌獅在右麵,帶著一隻小獅子。石獅在中國真不知有多少,單單在北京郊外永定河上的盧溝橋的橋欄上就刻有485隻石獅子。我國發現最久的石獅是在四川雅安高頤墓前,年代可追溯到東漢,說明至少在東漢時代中國人已喜歡用石獅來護墓了。

由於獅子的力量和捕食動物的習性,它被外國很多國家稱為“獸中之王”。有關獅子神奇力量的傳說流傳至今。古埃及人把霍夫拉王的頭像刻在一隻石獅身上,成為舉世聞名的埃及金字塔前的“人麵獅身”雕像。人們相信吃了獅肉或穿戴用獅子皮製成的服飾能從死神中奪回生命,恢複失去的力量,治愈疾病和免疫。以獅子為力量的象征更吸引世界各地的冒險家去非洲,獵殺一頭獅子來顯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氣,將戰利品一張獅皮或一隻獅頭剝製標本收藏在家中,以此提高自己的社會聲望。好在現在世界產獅國家都已知道保護獅子,禁止捕獵,除了少數不法偷獵者外,大多數人到非洲去隻是為了觀賞獅子或給獅子拍張照片作為留念。

現在野生獅子大多數分布在非洲草原,少數分布在印度的吉爾森林中。世界上獅子有7個亞種,其中非洲占6個,如南非阿紮尼亞獅、好望角獅、北非伊斯蘭獅、西非塞內加爾獅、安哥拉獅和東非坦桑尼亞的馬薩伊獅,亞洲有一個亞種,即印度的亞洲獅。亞洲獅的毛被較非洲獅厚,尾端流蘇較長,頸鬣較少,肘部有突出的毛簇。非洲獅毛色黃褐,腹部和腿內側白色,耳背麵黑色,雄獅頸鬣發達,茶褐色到淺紅棕色,頭和體長2.6~3.3米,尾長60~100厘米,肩高1.2米,體重150~250公斤,雌獅比較小。獅子具有柔軟而結實的身體,頭圓吻短,並有長而硬的胡須,頜短而有力,非常適合咬殺和撕裂獵物,因表麵覆有向後倒生的角質突起,對舐刮骨上附著的肉和舐理毛時去除寄生蟲是有利的,爪尖利而彎曲,可收縮在爪鞘內。捕獵時視覺和聽覺比嗅覺顯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