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貓科動物當中,獅子過著社會集體生活的,常常以家族為單位,由一頭健壯的雄獅來當首領,附屬1~6頭成體雄獅,4~12頭成體雌獅和它們的幼崽組成。首領在家族中享有絕對權威,保衛著領地和雌獅不受外來雄獅的侵擾。一個家族占有的範圍為20~400平方公裏,常以家族的大小和當地可獵到的動物數量而定,大的區域有部分可以與鄰近家族重疊。但是,每一個家族都有一塊中心地方是獨占的。領地的界域是用吼叫、尿跡氣味作標記和巡邏來維持的。入侵者一般在接近疆界時就回撤,偶然也會因侵入而引起雄獅間的廝鬥,入侵者被趕跑,如果首領雄獅被戰敗,那就意味著新首領的出現,不過這種情況是罕見的。每當一頭雄獅接管一個獅群,它會殘殺其他雄獅所生的幼崽,不久,它就有了自己的後代,而它對自己的子女是非常寬容的。一個獅家族的成員通常在領域內散布成幾個小群,這些小群有時稱為伴侶群,形成較大的群對獅子很有好處,可以提高捕獵大型獵物的成功率,能從別的食肉動物那裏掠奪食物和減少自己的獵物被別的食肉動物偷走。一個隻有兩隻獅子的群被鬣狗偷走獵物達到20%,而有6隻或以上的群,獵物被鬣狗偷走隻有2%。雖然獅子是隨機獵食的,鼠類、野兔、小鳥和爬行動物都可以是獅子的食物,但是大部分食物是由50~500公斤的動物組成,主要是結成大群的食草動物如斑馬、羚羊、野牛和長頸鹿等,獅子也捕食疣豬。獅子是集體行獵的,在隱蔽物較少的開闊原野上,獵食主要在夜間進行。但是,如果那裏植被稠密也可以在白天獵食。成年雄獅很少參加獵捕,可能是它們的頸鬣太醒目。雌獅們常作扇形地繞著獵物躡足移動,以便切斷獵物可能逃跑的路線。雖然獅子能達到每小時50公裏的奔跑速度,但是,它們的獵物奔跑速度更快,能達到每小時80公裏。所以獅子必須悄悄地躡足靠近獵物,在大約30米之內發起進攻才有可能成功,在追及獵物時,不是抓就是從側麵猛擊,獵物一被擊倒,就很少有逃脫的機會。對大的動物則采用咬頭頸使其窒息。獅子獵食通常四次中隻有一次成功。捕到獵物通常是被這個獅群聽有成員分享,當然是首領雄獅優先,然後才輪到其他雌獅子。當一些獅子在一起吃食時,常發生爭吵,但是,這種爭吵隻是短暫的。為爭食而造成嚴重傷害的現象更是少見。成年雌獅每天需食大約5公斤肉,成年雄獅需要7公斤。同一家族的成員彼此和睦相處,雄獅們常協同去抵抗不熟悉的雄獅,有時它們之間也會發生一些廝打,但是不會因為雌獅而廝鬥。雌獅往往對首先與自己親熱的雄獅的親熱明顯地超過對後來者。幼獅每 胎2~4仔。幼獅體毛帶有斑點,成長後斑點消失。雌獅對幼獅非常愛護,即便不是自己所生的幼仔前來吮奶,也不會遭到拒絕,幼獅在能跟隨雌獅到處活動時就開始學習獵食。當長大到一歲左右就已學會躡足潛行、處於下風,以及側麵出擊等獵食本領。幼獅三年性成熟,雌獅長成後可以留在家族中,而雄獅則離開家族,外出另謀生路。

等級分明的阿拉伯狒狒

在北京動物園,一隻雄狒狒被莫明其妙地帶進一間寬敞、明亮的屋子裏。這是北京心理研究所在對狒狒進行的一次“智力測驗”。測驗的作法與項目是,當著受試狒狒的麵,把木製的杯子倒扣在一張長方形的試驗台上。其中有的木杯子下麵扣有狒拂愛吃的食物,有的杯子下麵是空的。開始時隻扣了兩隻木杯子,第一個扣有食物,第二個沒有,狒狒頭幾次都把兩個木杯子掀開,掀到幾次以後狒狒總結了“經驗”,變得聰明起來。它隻掀第一個木杯子而不掀第二個杯子了。後來木杯子增加到十幾個,排成一排,單數杯子扣有食物,雙數杯子沒有扣。狒狒經過多次“實踐”以後,便有條不紊地隻掀動單數的木杯子,把裏麵扣著的食物一一吃掉,而雙數的木杯子卻原封不動地扣在那裏,連摸都不摸。

阿拉伯狒狒是大型靈長類。從長相看,阿拉伯狒狒的頭部很像狗,尖尖的鼻子,嘴上長著長而銳利的犬齒。鬣毛發達,像鬥篷一樣披在頭上和身體的前半部。尾巴比較短,胼胝體發達,裸露在外,占了很大的範圍。雄性體毛發灰,稍帶棕色;雌性和幼狒狒呈棕色,沒有鬣毛披在身上。雌性要比雄性的體形小一半。阿拉伯狒狒生活於蘇丹、埃塞俄比亞和阿拉伯等地熱帶稀疏的幹草原和半沙漠地帶多岩石的山坡上。喜歡過群居性集體生活,如果食物來源充足,它們在大群中自動組成小群,分離出來,組成很穩定,有很好的防守性組織。

每群狒狒都有一隻“首領”。首領要由群體中身體最強壯、個頭最魁梧、毛色也最漂亮的雄狒狒擔任。在狒狒“家庭”裏,“規矩”很多,等級也很分明。例如,眾狒狒從“首領”身邊經過時,要表現出順從的樣子,違者要受到嚴厲的懲罰;休息和吃飯時,“首領”要坐在中間;行進時,“首領”要率隊在前,雌性和年輕的狒狒跟在後麵,孩子“媽媽”夾在中間,最後由強壯的雄狒狒擔任“警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