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渡鳥與大櫨欖樹
在非洲的廣闊土地上分布著許多珍稀的物種。毛裏求斯有兩種特有的生物,一種是渡渡鳥,另一種是大櫨欖樹。渡渡鳥身體碩大,雖然有翅膀,但早已在陸地行走生活中退化,不僅不能飛,而且行動遲緩,靠地麵上的食物為生。大櫨欖樹是一種珍貴的樹木,樹幹挺拔,木質堅硬。渡渡鳥喜歡在大櫨欖樹樹林中生活,在渡渡鳥生活過或者經過的地方,大櫨欖樹總是枝葉繁茂,幼苗茁壯。16世紀至17世紀時,歐洲人踏上了毛裏求斯的土地。身體碩壯,行動遲緩,肉肥味美的渡渡鳥很快便成了他們肆意捕食的對象。在來複槍的射殺和獵犬的追捕下,渡渡鳥自由自在生活的樂土再也不複存在了。渡渡鳥的數量急驟減少,到1681年,最後一隻渡渡鳥被殺死。從此,地球上再也見不到那自由漫步在大櫨欖樹叢林下憨態可掬的渡渡鳥了。奇怪的是,渡渡鳥滅絕以後,大櫨欖樹也日漸稀少,似乎患了不育症。到20世紀80年代,整個毛裏求斯也隻剩下13株大櫨欖樹。這種名貴的樹種眼看就要從地球上消失了。
渡渡鳥複原圖
1981年,美國生態學家坦普爾來到毛裏求斯,這一年正好是渡渡鳥滅絕300周年,而這些幸存的大櫨欖樹的年齡正好也是300年。也就是說,渡渡鳥滅絕之時,也正是大櫨欖樹絕育之日。這個巧合引起了坦普爾很大的興趣。一天,他找到了一隻渡渡鳥的骨骸,伴有幾顆大櫨欖樹的果實。他想,也許渡渡鳥與大櫨欖樹種子的發芽能力有關。現在渡渡鳥是沒有了,但像渡渡鳥那樣不會飛的大鳥還存在著的,像吐綬雞。於是,他讓吐綬雞吃下大櫨欖樹的果實。幾天後,他從吐綬雞的排泄物中找到了大櫨欖樹的種子。這些種子外殼由於吐綬雞嗉囊的研磨已不像原先那麼堅厚了。坦普爾把這些經過吐綬雞“處理”過的大櫨欖樹種子栽在苗圃裏。不久,居然綻出了綠油油的嫩芽。這不就是在地球上停止萌發了300年的大櫨欖樹的樹苗嗎。大櫨欖樹的不育症竟被治好了,這種寶貴的樹木終於絕處逢生。原來,渡渡鳥與大櫨欖樹相依為命,構成了巧妙的生態關係。鳥以果實為生,鳥又為樹催生。它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殺滅了渡渡鳥,實際上也扼殺了大櫨欖樹的生機。
雷鳥與生態平衡
北宋詩人黃庭堅的《拙軒頌》中有一句“弄巧成拙,畫蛇添足”,說的是古代楚國的一個故事:有一次喝酒,人多酒少,就定下規矩,大家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好,誰可喝酒。有一人先畫好,他拿酒將喝,由於得意非凡,順手在已畫好的蛇身上畫了兩條足,這樣弄巧成拙,蛇不成其為蛇,酒也因此喝不成了。此後“弄巧成拙”成了一句成語,它比喻生活中一些人賣弄聰明、結果反把事情弄糟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由於沒有掌握一些事物的規律,自作聰明,做出過不少蠢事。下麵就是一個這樣的典型。
雷鳥為雞家族中的一個成員,屬鬆雞科。雷鳥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低脂肪、高蛋白,營養非常豐富;雷鳥羽極美麗,冬季羽毛變白,渾身潔白如雪,僅眼有一道黑羽,羽絨柔軟豐厚,商品價值很高。因此,雷鳥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鳥類。挪威政府為了保護和提高雷鳥的數量,在19世紀末期,組織全國動物學家和有關人士進行討論和研究。大家認為應該給雷鳥創造最好的生活環境:冬季大雪覆蓋地麵,增大了雷鳥覓食困難,因此在冬季應該給雷鳥人工投放餌料,幫助雷鳥過冬;雷鳥的天敵不少,一些猛禽,如老鷹,野獸如狐、鼬等都捕食雷鳥,應該給予消滅。經過多次研究和討論,最後製定了一個保護雷鳥的行動計劃。挪威政府不惜投下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實施這項計劃。開始幾年,雷鳥的數量果然逐年增加,可是,好景不長,再過幾年,雷鳥的數量不再增長,反而有所下降。到了20世紀初期,雷鳥發生一次又一次的大量死亡,以致雷鳥的數量反而大大低於計劃實施之前。
挪威政府驚呆了,趕忙再召集全國動物學家與各方人士進行討論和研究,找出雷鳥大批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球蟲病和其他疾病在雷鳥中廣泛流傳。球蟲病是一種原蟲病,由某些球蟲寄生在鳥類消化道及其附屬器官上皮細胞內引起,危害性極大。球蟲卵隨糞便排出,在體外完成其發育階段,再傳染給別的鳥。那麼,為什麼這些傳染病在《保護行動計劃》實施之前沒有大發生,而在計劃實施之後一次又一次地大發生呢?科學家們不得不重新審議這個《保護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