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究發現,魚體黑色素細胞附近分布著豐富的神經末梢,神經係統控製著黑色素細胞的生理活動;同時,腦下腺分泌的激素通過血液控製黑色素細胞的生理活動,但作用的速度比神經控製速度要慢得多。至於黃色素細胞和紅色素細胞則是由激素進行控製的,它們與神經係統無關,因為形態學的研究表明,這兩種色素細胞附近未發現有神經末梢。魚類之所以能夠變色,主要是受環境的刺激。這些刺激包括從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嗅到的以及觸覺等感覺器官所感受到的。刺激所引起的神經衝動通過神經傳至腦,促使腦的相適應的反應下傳至一定部位,或通過腦下腺分泌激素經血傳至一定部位,最後各種色素細胞得到信息而分泌適宜量的色素。刺激不同,分泌色素的種類與量就不同,從而顯示出不同的體色變化。這種體色的變化是與環境刺激的統一。魚類死後的顏色有很大的變化,活著時和死後數小時顏色完全不同的也很多。具有美麗虹色的羊魚,從被捉住到死亡,其間顏色最為美麗。據記載,在羅馬時代,大型宴會上常常把活的羊魚放入魚缸內,作為桌子上的裝飾品,請客人們來觀看它在死亡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顏色。無論是石斑魚還是羊魚,都是較為名貴的食用魚,在我國南海這兩科魚的種類也不少,是重要的經濟魚類。
奇形怪狀的金魚
金魚是大家非常喜愛的觀賞魚類。它們有的身白頭紅、有的身披彩袍、有的如錦似鏽,有的體色或黑如墨、或白如雪、或紅似火,真是千姿百態,光怪陸離。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奇形怪狀的金魚呢?金魚的祖宗就是我國東部普通的鯽魚。隻要仔細看看金魚的魚苗,就可看到金魚與鯽魚的魚苗幾乎很難區分。金魚之所以有這麼多的品種,是和近千年來勞動人民的精心選育分不開的。據傳金鯽發現於晉朝(公元265-419年),而正式作為觀賞魚則是在南宋早期。據陳楨教授考證,金鯽的發源地是嘉興月波樓下的陸瑁池和杭州的六和塔後池中。自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盛行放生,金鯽帶有神秘色彩,更是放生對象。據說,唐代已有專放魚鱉的放生池,到南宋時期則由放生池移入家池,從此金魚便由野生過渡到池塘飼養的半家化階段。至明代有了盆、缸養金魚的方法後,飼養金魚得以普及,從而進入了盆養家化階段。到了清朝人們則已開始有意識地選種培育,最終培育出今天的幾百個奇形怪狀的金魚品種。
為何普通鯽魚會變為美麗的金魚呢?家化是形成金魚品種的決定性因素。野生時金鯽產生的個體變異是很難保存的。盆養家化後,生存競爭的現象消失了,而水質、營養、飼養方法等因人因地而異,促使金魚發生變異,如體形,鰭、鱗片色素細胞等都發生不同形式與程度不等的變異。飼養者再將新奇變異的金魚挑選出來,加以定向培育或互相雜交,一代代就逐步培育出許許多多稀奇古怪的不同品種來。
我國為金魚的故鄉。歐美各國人民也非常喜愛金魚,現歐美各國飼養的金魚,最初都是由我國傳入的。17世紀傳入英國,1874年傳入美國。日本的金魚,最早是1502年由我國傳入的。我國是金魚的故鄉。
寶貝的貝殼
寶貝屬於腹足綱。成螺的螺旋部很小,埋藏在體螺層中,看不見豎起的螺旋塔。整個殼呈卵圓形,殼口狹長,唇緣厚,唇即殼口加厚的邊緣,唇上有橫排齒刻若幹,如虎斑寶貝有22~30個齒刻。像《本草綱目》所說“貝字象形,其中二點象其齒刻,其下二點,象其垂尾”。垂尾其實是觸角。一般貝類內麵是具有光澤的珍珠層,由外套膜緊貼貝殼的外表麵分泌的珍珠質而形成的。而有些貝類如寶貝及梭螺等,它們貝殼的內外表麵都是光滑的。這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當它們運動時,外套膜兩側向背側伸展,分泌珍珠質的外套膜外表麵附貼在貝殼外麵。因此寶貝貝殼的內外麵,都富有珍珠光澤,光彩奪目,令人喜愛。
寶貝分布於熱帶、亞熱帶海區,我國南海估計有50多種,如:虎斑寶貝、授貝、貨貝、卵螺等。以虎斑寶貝較著名,個體較大,高約11厘米,寬7厘米,殼麵瓷白色,具強光澤,布有黑褐色圓斑點,近似虎皮的花紋。潮間帶和水下數十米的海底是它們的生活場所,白天隱藏在珊瑚礁洞穴裏,岩礁下邊,黃昏後,黎明前出來取食藻類。其外套膜經常翻出,常與外界接觸,因而生有觸手等感覺器官和色素。